-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1922到1924年歌谣周刊中歌谣
浅论1922到1924年歌谣周刊中歌谣
摘 要: 1922到1924年《歌谣周刊》中共收录民歌2351首,地域上以河北、河南、山西最多,江浙沪次之,辽宁、江西、福建最少,侧面反映出投稿来源与当时文化运动的关系。题材包括了婚姻爱情、妇女问题、日常琐事、劳作辛苦、生计艰难、景物风光、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儿歌童谣、生活道理、政治讽刺和战争灾害等;歌谣大量使用了比拟、反复、定叠和嵌句等修辞手段。民国时期的歌谣运动对白话诗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歌谣周刊》 民歌 歌谣运动
一、1922到1924年《歌谣周刊》概述
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新旧中外的复杂矛盾联系,此时的文学也具有新旧交织、中外共存的特征。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主要代表,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较之前代愈加复杂。
民歌从简单整理到学术研究的发展以1922年12月17日创刊的北大歌谣研究会机关刊物《歌谣周刊》为代表[1]20,其征集的民歌数量庞大,地域广泛,题材多样,在民歌的整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1922到1924年是《歌谣》创刊前三年,我们希望以这三年刊载的民歌为例进行典型性分析。
二、地域和题材
1.地域
在1922年到1924年的《歌谣周刊》所录的2351首民歌中,以河北、河南、山西最多,河南330首,河北223首,山西220首,江浙沪次之,共258首,而以辽宁、江西、福建最少,辽宁只有8首,江西36首,福建52首,黑龙江、新疆和甘肃省没有来稿,其余省份均在100首左右。地域之间数量极其不平衡,侧面反映了投稿来源与当时文化运动的关系。
因为征集的地点是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的辐射中心是北京,而河北、河南和山西离京兆较近,民歌自然容易采集。而《歌谣》的主要编辑,如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周作人等几乎都是江浙沪一带人,早年周作人还亲自写过征稿征集绍兴民歌,[2]51因此江浙沪地区的民歌占比亦多。1922年正是国民政府当政的时期,其对国家边缘地区的控制相对较弱,同时五四运动以北京、上海?橹行模?相对而言,新思想和新潮流未能深刻辐射到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因此《歌谣》的采集难以涉及这些地区。
2.题材
《歌谣》中的歌谣题材包括婚姻爱情、妇女问题、日常琐事、劳作辛苦、生计艰难、景物风光、民间习俗、神话传说、儿歌童谣、生活道理、政治讽刺和战争灾害等,社会的各方面均有涉猎。各地歌谣中,题材的着重点各有不同。
(1)婚姻爱情
婚姻爱情一直是民歌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在《歌谣》中数量也最多。与前代民歌相比,妇女问题尤其突出,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
①离别
男女恋爱中的离别大多伴随着情绪的抒发,大多是女性的缠绵悱恻的依依不舍,《歌谣》中也不例外。如《月光光》,以白描手法写出了妻子送丈夫的温柔与不舍。
②女性自主意识萌芽
《歌谣》中的很多民歌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了妇女自主择偶的独立观念,这与前代有极大不同。如《珠珠桥》,一个姑娘瞧了几十个各有千秋的男子,却独独挑了一位“聋银匠”,在旁人看来自然是很奇怪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
(2)婚姻嫁娶中封建习俗的根深蒂固
①婚姻风俗
歌谣中有许多对结婚流程的描写,对初步认识民国初年的社会婚姻风俗有极大作用。如《牛耳根》,生动反映了普通下层人民在举行婚礼时的情感与表现,爹娘的哭礼和闺女的小脚都暗示了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犹存的局面。再如山东民歌《小二傻》,表现出封建礼教中舅舅为大的思想,新娘的装扮也显示出当时山东地区民众的审美倾向。
②婆媳矛盾
歌谣中反映婆媳矛盾的题材很多,大多都为婆婆刁难媳妇,多反映了父权制度下女性的变异。四代同堂是中国人的传统梦想,但是群居的异常拥挤与逼仄使得家族成员通过窥视来监督别人,如《亮月亮》。
③对女性的压迫
尽管当时的社会思潮已经开启了女性独立的先声,但是在很多歌谣中仍旧反映了封建残余的陋习,比如盲婚哑嫁、以夫为纲、童养媳等,如河北的《十八岁大姐寻个七岁郎》,十八岁的少女和七岁的孩子结合成夫妇,可想其婚姻生活的悲剧,同时也反映当时河北一带落后的社会风气。
(3)日常琐事
①民间习俗
《歌谣》中也有很多民间风俗,如民歌《小鸡》反映女婿上门时的接待习俗。
②劳作辛苦
歌谣毕竟是劳动人民所创作的,包含大量劳作艰辛的题材。如《讲我扯白》写主人公走南闯北的生活体验,新鲜有趣又暗含艰辛。
③儿歌童谣
在《歌谣》中,儿歌占了较大的比例,活泼纯真的儿歌显示了新思想的审美趣味和苦中作乐的童趣,如《上南山》。
④生计艰难。
《歌谣》中反映下层人民遭受压迫,生活艰难的也不少,如《丁香花》。
(4)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