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画空白艺术哲学渊源
浅论中国画空白艺术哲学渊源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某种艺术精神的反映,但凡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必然与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哲学密切联系,中国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傅抱石所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传统去探寻和体认中国艺术的民族精神,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与思维的理解去透析中国画传统及其美学特徵,本章节试从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中国的儒、道、禅三家的某些观点出发,阐发作为中国画最为典型的艺术形式语言之一的“空白”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联系。
《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国画“空白”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中对黑白两色的运用与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它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最初的阴阳概念。《周易?系辞上》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太极图中是以黑白来体现的,黑者为阴,白者为阳,《易经》以太极图阐释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认为阴和阳两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
中国水墨有黑白两极色彩,正合阴阳之道,张式在《画谭》中讲的“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中国画的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丫帧保?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置陈?咽啤薄⑿缓铡傲?法论”中所说的“经营位置”,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构图”。从太极图里,我们可以分析它与中国画构图传统观念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典籍―《易经》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中“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图像。太极图是一个圆形的平面构成,圆内由两个一黑一白的阴阳鱼首尾相连互咬而成。其中黑色图形代表阴,白色图形代表阳。白色图形中有一个小黑点,黑色图形中有一个小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中国画构图的空间感,也是由一阴一阳,即虚与实,无与有的节奏来表达的。黑与白、疏与密、虚与实、浓与澹,是中国画构图中的几对矛盾,它们的对立统一规律,亦为太极图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所涵盖。
王维在他的画论中说“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则居舍,姻以及钱杜在他的《松壶画忆》云:“丘壑太实,须间以瀑布,不足,间以烟云,山水要甯空毋实。这都是处理画面虚实、疏密的要领。同样在山水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勾染、效擦,画得重叠繁密但不感到闷塞,就是因为他在大密之中安排或白色小路,或流泉、小桥、人物等,以虚破实,而得空灵变化。齐白石的画往往又以大面积的白来衬托小面积的黑,起到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潘天寿说;“实,画材也,须实而不闷,乃见空灵;虚,空白也,须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即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之谓也。”太极图中白色图形中有黑点,黑色图形中有白点,正是反映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即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因此,空白在构图中与物象是一种虚与实、无与有、黑与白的辩证统一关?S。
老、庄的“虚无”思想与中国画“空白”之美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曾经十分认真地探讨过关于“空”、“虚”、“无”的问题,这便导致画家对画面空灵意蕴的追求和对空白的探索。说起中国画的“空白”就更不能不提到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他对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最为深刻。老、庄从“道”出发,以虚无为贵,无为本,有乃无之用,认为虚实产生了活跃的生命,以无为完美,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至乐无乐”。在中国画中则表现为对空白作用的高度重视。
老子在十一章中阐述了无与有的关?S,认为有与无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来达到完善。论述中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妙用,“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延值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说轮、器、屋作用的“有”,正是通过毅空和门窗这些“无”的空处建构的。所以说器物(有)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作用却是建立在空间(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画中不着一色的绢素和画纸的“空白”就是“无”,而画面通过这个“无”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而带来的是意境则是的“有”,即“无中生有”。
老子还提出“知白守黑”的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只有知其白,才能守其黑。知白,必须计白当黑,它不仅适用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它同样也深远的影响着中国绘画中对“空白”的运用。中国画非常讲究虚实,中国画表现方式常常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往往通过虚实相生而达到画面的和谐。
中国画发展到了唐代,以王维所创水墨画法为主,开文人画之先河,摒弃色彩的运用,强调“墨分五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