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泰州文化崇教性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泰州文化崇教性特征

浅论泰州文化崇教性特征   简介:泰州是胡锦涛总书记真正的家乡,泰州文化正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泰州历史久远,文教昌盛,素有尊师重教、勤学苦读的优良传统。本文从祭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崇儒祠、祭祀大教育家胡安定的胡公祠及胡公书院遗址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州人重教尚文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泰州;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10.01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10-026-05收稿日期:2010-09-21      泰州是胡锦涛总书记真正的家乡,泰州文化正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泰州历史久远,文教昌盛,素有尊师重教、勤学苦读的优良传统。祭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崇儒祠、祭祀大教育家胡安定的胡公祠及胡公书院遗址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州人重教尚文的文化特色。泰州的基础教育十分发达,拥有泰州中学(胡锦涛总书记的母校)、姜堰中学等一批名校,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泰地区的高考成绩在全省就极为出色,大批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创造了一个个高考神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说是受到泰州历史上重教尚文传统的影响。   崇儒好学的传统   泰州人具有好学精神。以胡瑗为例,宋代大儒胡瑗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3岁通晓“五经”。被乡邻视为奇才,对其父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曾与孙复、石介等同学在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不归。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最终成为理学大家。泰州人也多崇尚胡瑗。如安定书院门联写道:“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肯瞻教授胡”,《安定集讲论》也说:“昔宋安定胡先生,泰州人也,有志于学,一乡崇祀,为百世师,况天下之至善乎?”李贽在《藏书》中将胡瑗列为宋代之首;周汝登在《圣学宋传》中将胡瑗比为隋末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王通;林春在其撰《重修安定胡先生祠记》中盛赞胡瑗“其德行文章成物济时之功,传海内而流无穷者,盖自有本,非止苏湖之教行耳,至于今而人思慕之,乡里之风润渐被者,殆有甚焉,以其心之同心”。再如,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世代灶丁,商游四方,袖书逢人质义,发愤力学,行为类同胡瑗。还有如,李春芳是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中举后勤学不倦,先后拜欧阳德、湛若水等天下大儒为师,又“请益”于王艮,受学于丁养晦。总之,泰州人好学。有一篇名为《南人与北人》的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永嘉之后,晋室东迁,衣冠违难,多行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晓。士好学而文,农民织衽稼穑。俗务儒雅,虽穷苍茅茨之下,微闻弘诵声”。这一描述,无疑是泰州人好学精神的写照。   由于泰州人好学,所以泰州才子辈出。如,宋、元、明、清四朝,泰州境内就出了1000多个举人,429个进士。其中文、武状元共5人,文、武会元(状元考试前全国会考的第一名)5人。在姜堰还有“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的美谈。“刘家耀武逞鹰扬,两代同朝并显彰。叔侄累悬将军印,弟兄连中状元郎。”这首《罗塘竹枝词》说的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显赫一时的刘氏家族。史载:刘荣庆(1762―1842),字崇碧,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进士,殿试一甲一名;刘国庆(1769―1833),字沐园,乾隆五十四年(1789)会试中得第一,殿试中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清钱泳《履园丛话》中说:“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清《道光泰州志》、清《海陵丛刻?退庵笔记》等史书,都记载了这对武状元的事迹。兄弟二人先后高中武状元,其间只隔一科,这在中国科举史上确属罕见,在当时更是传为美谈。其实,刘家人才不只是这两个状元。相传十二世刘凯歌的4个儿子中,老二刘佩馨武艺最好。某日兄弟几人酒酣比武,刘荣庆、刘国庆都是一箭毙鹅,而刘佩馨一箭射去鹅鼻肉冠。本来刘佩馨是和三弟刘国庆一起进京赶考的,父亲刘凯歌怕兄弟“自相残杀”,就半途召回了刘佩馨。后来刘国庆为感谢哥哥,将自己的封赠转让给了他。老四刘福庆在家里最受父兄宠爱,他很孝顺,且很聪明,5岁就能背诵唐诗,十多岁励志古文,是刘氏这个武术之家里少有的文人。刘福庆后考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外面的人将他们四兄弟称为“大状元、二举人、三状元、四贡生”。当然,刘家出状元只是一个代表,像刘家这样苦学成才的人在泰州很多。再以兴化为例,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有262人中举,93人中进士,在苏北县市实属罕见。更为使人叹为观止的是,兴化地区在自宋至清的700余年历史长河中,先后产生过100多位进士,而出生在儒学街上的进士便占有34人,成为一大特色。其中,陈氏一门出了5位,解氏一门出了5位,张氏一门出了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