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济慈对死亡意味审美消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济慈对死亡意味审美消解

浅论济慈对死亡意味审美消解   摘 要:因疾病原因,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对生命具有深切体验,其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又有对审美的永恒超越。他对死亡意味的消解在其独特的诗化表达下,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对抗现实的精彩范例,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其名作《秋颂》及其他作品的联系分析,对此进行了概括性阐释。   关键词:济慈 死亡意味 审美消解 《秋颂》      济慈的一生非常短暂,但他对生命的深切体验、对死亡意味的深刻理解却不亚于任何热爱生活、追求永恒的人。他对死亡意味的审美消解在其独特的诗化表达下,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对抗现实的精彩范例。本文将对其名作《秋颂》及其他作品进行广泛地联系分析,并对此概括阐释。   《秋颂》是英国诗史乃至世界诗史上的名篇。对它的解读,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着眼于诗人情感的“对立协调”;第二个层面,我们应注意到该诗强烈的自喻性特征及由此表达出的济慈深刻的生命体验;第三个层面即通过对前两个层面的分析,联系诗人其他的诗歌,我们可以把握到济慈对死亡意味的独特消解方式。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建立了一种“意义上的完整性”。      一、颂秋与悲秋      “颂秋”的主题是围绕“秋收”展开的,为此,济慈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熟秋图”:“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在这两句诗中,太阳是成熟的,秋也是成熟的,而且圆满自足。“秋天”和“太阳”联合,为我们制作了一场虽然短暂但却是丰盛无比的视觉或触觉的盛宴。她俩是使生命蒸腾的精灵,是济慈喜爱的“偶像”意象,充分体现了诗人“颂秋”、“慕秋”的情怀。在她俩制作的这场盛宴上,有无数活跃的实在的生命体:“缀满”藤蔓的“累累的珠球”、“背负着苹果”,“熟味”透心的屋前“老树”、“胀大”仿佛受孕的“葫芦”,还有“鼓起”壳“好塞进甜核”的“榛子果”……它们有“熟”之形、“熟”之味,更有“熟”之沧桑醇久。   然而毕竟有无可奈何在,济慈仁慈的热望中隐匿着也许同等恐惧的因子。他曾带着温和的调子嘲笑蜜蜂,因为“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在济慈看来,盈后而亏,物极必反,就像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暗示蜂蜜之丰盛),接着,冬寒花凋的日子就会来到。   他时常怀念已逝的韶光,叹道:“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语气中透露出对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向往和对眼前秋景的恐惧预感。以物喜,以己悲,这和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悲秋情结是一致的。当然,真正的诗人不会一味沉溺在某种单一的情绪之中,他的内心有纠结,有矛盾,这就自然地使诗歌产生内在的张力而不是堕落为情感平面化的一泻无余。所以,济慈也竭力抵制这种哀感,自我宽解道“你也有你的音乐”。可这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在微凉的西风中摇摇摆摆地“同奏哀音”;篱下的“蟋蟀”亦如在姜白石笔下一般“凄凄更闻私语”。还有那“知更鸟”的“群起呼哨”,“群羊”的“高声咩叫”,“燕子”的“呢喃不歇”。在诗人的长久的谛听中,它们以动人鲜明的节奏裹挟着哀感缓慢地到达我们,令我们猝不及防。      二、自喻性特征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艺术家创造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幸的生命历程赋予了他们深沉的悲剧意识,同时也使他们更敏锐地体验生命与死亡,领悟其深刻内涵,并演化到艺术的情境之中。济慈即为典型一例。1795年他诞生于一个马厩雇工的家庭,不到15岁就失去了双亲:父亲是从马背上摔下来的,母亲死于肺结核。22岁时,弟弟汤姆也染上了这个该死的家传疾病而撒手人寰。诗人此时知道,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他正是带着濒死者的敏感从事创作的。因此他的诗歌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阳光与阴影并存。之所以说“阳光”,那是指济慈对美与真有着坚强的信念,他欲用自己的诗歌想象创造不朽。他知道,生命的流逝充其量只是肉体的消损,这是任何人都必须经历,无法避免的。真正的真实,不存在于这些迅速消损的臭皮囊中,而存在于人类对一切命运的美的结局的笃信中。基督的“天国”、佛教的“彼岸”,即根源于此――笃信。   然而,作为敏感的生命个体,他比常人的心理结构更富于生命冲动和生命意识,对世俗的境界有着更狂热坚定的追求。在《灿亮的星》一诗中,他这样写到:   灿亮的星啊,但愿我能如你坚定――   但并非孤独地在夜空闪烁高悬,   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   犹如苦修的隐士彻夜无眠,   凝视海水冲洗尘世的崖岸,   好似牧师行使净体的沐浴,   或正俯瞰下界的荒原和群山   被遮盖在轻轻飘落的雪罩里――   并非这样――却永远坚定如故,   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酥胸,   永远能感到她的轻轻的起伏,   永远清醒,在甜蜜的不安中,   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