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对钱学研究
浅谈对钱学研究
对于“钱学”的研究,学界取得了很大进步,可关于钱钟书《谈艺录》的唐诗学范畴研究甚少,目前并没有直接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从历年的研究文献来看,学界在这一块似乎是空白,但也并不是无绪可抓。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有关于唐诗的整体观念和诗人的诗作诗评,为了能从唐诗学的角度加以梳理,从而彰显钱钟书先生独特的唐诗观念,本文就前人关于唐诗的一些论述进行整理归纳,以期能管窥蠡测,形成一定成果。
一、《谈艺录》写作肇因及结构
《谈艺录》的写作肇因沿于钱先生38年在归国的途中认识了冒效鲁,见到他父亲冒广生,得到了冒广生所著《后山诗天社注补笺》,钱先生对此不满,他认为补笺没有直接补注好①。张文江在《〈谈艺录〉分析》一文中对谈艺录的结构、写作时间、价值、写作思想都进行了分析,《谈艺录》总论部分即第一章,由“诗分唐宋”入手,批评方面,诗人入唐从李贺开始,其次论到韩愈,昌黎数则是宋诗的根本,“《谈艺录》全书于唐,以长吉、昌黎为重镇,其中李长吉是全书中论述章节最多的诗人,重视修辞设色为全书的重点之一,此外于唐尚有张文昌、杜子美,其中张文昌数一则由昌黎旁及而至,杜甫一例非重点论述,独悬于外。”②建立了全书的框架和坐标。钱先生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珍奇入我襟袍,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熔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同时,钱先生博闻强识,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其著述能旁征博引,对于书中所需材料信手拈来,能将中西打通、南北打通、学科之间打通。③由此可见,钱先生对唐诗的鉴赏角度也独特。
二、“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
唐宋诗优劣之争,南宋已然,至此成为诗歌史上一段“公案”,后来历代对这一问题都有所论述,褒贬不一,钱先生最赞成《苏平仲文集》中的“以体裁论,不以世变论”④。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唐诗、宋诗,亦非紧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以丰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⑤”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合理性,他又列举唐诗人中擅为宋调者如韩愈、杜甫、白居易、孟郊,宋诗中擅为唐音者如赵耒、江夔、九僧、四灵,说明了唐音中含宋调,宋调中亦容唐音。
严羽在《沧浪诗话》云:“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⑥”姑且不论其合理性,就此而言,唐宋诗优劣难分,宋变唐音,唐染宋调。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打通”。“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唐诗、宋诗的分别,主要不在朝代之别,乃风格体性的差异。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相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前文以述,兹不赘言。第二种情况,不同的时代,亦有相同的风格,近代学人吴宓云: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也指两种不同的风格,宋代以降,不乏大家,没有能超出唐音、宋调者。⑦
三、钱钟书唐诗视角观
钱钟书对宋诗的喜爱超过唐诗,钱钟书所论唐代诗人达100余人,在这100余人中,钱钟书跳出了前人论唐诗的窠臼,首先他走出了朝代盛衰的划分界限,对前人见解不附和、不苟同,提出了自己的精见妙识,同时,言诗并不从唐代一流诗人入手,故在《谈艺录》中没有辟专篇论李白、王维、孟浩然,至于杜甫也许是为了论证宋诗的必要开辟了一个章节,但相对于其它的诗人如李贺、韩愈、张文昌而言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在其他著述中很少见到的唐代诗人出现在《谈艺录》里,这类诗人有裴说、贾至等诗人,甚至不入流的诗人如富嘉谟、郑谷也能进入钱先生的视野,这一方面与钱先生“探幽入微”的治学精神有关,另一方面钱钟书独特艺术视角,这与钱钟书的大家风范不无关系,发掘被诗歌史遗忘而有很有价值的诗人有关。
钱之著述乃是立足于古今中外作家创作的实际情况,重在揭示文心与诗心的著作。本身就是诗人的钱钟书,在学术研究中,并不专注于注释、考证“作者之身世交游”之类的考察,而是沉浸于诗中,以诗人的眼光,用志不分地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的诗心文心,抉幽探微,辨别是非,从而达到对“诗眼文心”“莫逆暗契”之“禅彻悟境”。对此柯灵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评价:钟书艺术上的成就,和他学术上的造诣密切相关,涉猎一下他的理论著作……不得不惊诧于他功底的深厚。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汇今古,而绝傍前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