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羌姆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浅谈羌姆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摘要:“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了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羌姆;藏传佛教;巫舞
“羌姆”(vcham)是流行于所有藏传佛教教派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逐渐在所有的藏区,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多个民族中流传开来。羌姆也因地域、民族的不同,产生出多种称谓。如蒙族称其为“查玛”、“布扎”、“步叱”,满族称其为“跳布扎”,甘青等地称作“跳欠”,卫藏地区称为“羌姆”,康巴地区称为“巴羌”、内地称之为“跳神”、“打鬼”、“跳鬼”,而寺院的僧侣则多以“多吉嘎尔羌姆”称之。
一、“羌姆”产生的历史背景
随着吐蕃王朝的兴起,佛教在吐蕃发展起来,但佛教在初传时与吐蕃本土的自然宗教苯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苯教曾在吐蕃的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里,甚至影响吐蕃的政治决策。佛教的传入威胁到苯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会受到苯教的强烈反对。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期间,为了宣扬佛法从尼泊尔迎请寂护宣讲十善法与十二缘起,但仅过两个月,吐蕃出现了一些天灾地祸,人们普遍认为是信奉佛教的结果,要求赞普让寂护返回尼泊尔。寂护临走时向赞普推荐了当时已在印度赫赫有名的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不仅精通密宗理论知识,还精通密宗咒术和仪轨。他进藏时根据苯教在藏区的根深蒂固,采取了一种柔和的手段,吸收了苯教的一些仪轨,宣称苯教的很多神氏为佛教的护法神。“如他把苯教的十二地方神,十二丹玛统统宣布为护法神。将山神、水神、湖神、龙神都在佛教的护法神里安排了一个座位。又把苯教的许多仪式接受下来,从而使佛教具备了地方特色。”[1]佛教是一个开放性的宗教,它利用一切艺术形式来宣扬佛教教理,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就更不例外了。莲花生根据印度佛教金刚舞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祭祀舞蹈形式以及大量西藏民间舞蹈,创建了藏传佛教祭祀仪轨中必不可少的宗教舞蹈。关于莲花生创编羌姆的事迹,在不少藏文文献中都有记载,如《莲花遗教》称:是莲花生“第一个将舞蹈形式用来表演降魔伏怪的故事”。《五部遗教》云:在建桑耶寺的时候,“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为所行仪轨中率先运用了一种舞蹈”。《土观宗派源流》记载:莲花生“来藏后收伏恶毒天魔,虚空之中,作金刚步,加持地基,修建桑耶永固大寺”。《西藏王臣记》中说:“莲花生大师降伏了一切八部鬼神,令他们立下誓言,制定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说出了镇伏凶神的歌词,在虚空中作金刚舞。”[2]但上述金刚舞多采纳了印度密教金刚舞的特征,有如赤松德赞王妃才邦氏所说:“所谓嘎巴拉(ka-pa-la),就是人头骷髅;所谓巴苏大(ba-su-ta),就是人的肠子;所谓冈凌(rkang-gling),就是用人胫骨做的号;所谓兴且央希(zhing-chen-gyang-gzhi),就是铺开的一张人皮;所谓热嘎达(rak-ta),就是在供物上洒上人的血;所谓坛城(dkyil-khor),就是花花绿绿的;所谓舞者(gar-pa);就是带有人骨头做的花蔓的人;所谓使者(ging-pa),就是光着身子的人;所谓加持(byin-abebs),就是作假骗人的;所谓神脸(shal-brnyan),就是带着面具而已,这哪是佛法,是印度人教给的坏东西。”[3]
这段话说明:当时所表演的金刚舞还难以让藏人信服,以至出现了排斥现象,比如“光身子”是印度教和密教修行者的习俗,与藏地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后被盛装代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把苯教和藏区民间艺术加以选择利用,从而丰富了金刚舞的内容和形式,逐步演变传播,形成了藏传佛教各个教派重要佛事中宣扬佛法,驱鬼逐邪,祈求幸福吉祥的密宗仪轨舞蹈“羌姆”。
二、“羌姆”的基本程序
“羌姆”依据各寺庙不同时间的佛事活动来举行,一般都在寺院大殿前的广场上进行。“羌姆”表演分三部分,下面略述这三部分;
(一)仪式的准备
“羌姆”活动开始前各寺院提前一个月左右,将乐队和舞队集中起来进行排练,同时准备羌姆所需的各种道具、服装、面具、乐器以及坛城供品,且几天为诵经祈祷阶段,寺院全体僧人集中念经,恭请众神和护法神莅临。诵经仪式场所,都是寺院主殿的大经堂内,这里除了原来供奉的神像、供品外,还要增加许多与仪式相关的东西。
(二)仪式的过程
“羌姆”的正式演出,按各个寺院的实际情况表演,大多数寺院只举行一天的表演,一些大的寺院通常表演一周左右。羌姆的种类繁多,但各教派寺庙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同时还有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羌本”(舞师)。而“羌本”依照“羌依”(跳谱)的指点和上代“羌本”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