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分枝杆菌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分枝杆菌研究进展

海分枝杆菌研究进展   【摘要】 海分枝杆菌属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主要主引皮肤及手部组织感染,手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以海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其临床报道日益频繁。但至今对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原体检测、流行病学研究、临床体征表现、病理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缺陷,常导致临床漏诊、误诊等延误治疗,为此现对海分枝杆菌作一综述。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研究进展; 综述   【Abstract】 Mycobacterium Marinum is a kind of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 and mainly causes infection to skin and hand tissues.The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in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infection of hand and the relevant clinical reports are increasingly frequent.However,the current pathogen detecti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manifestation of clinical signs,pathological examination,diagnosis,treatment,and so on of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fection are still deficient,which often leads to misse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e or other delayed treatment.This documen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Mycobacterium Marinum.   【Key words】 Mycobacterium Marinum;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Research progress; Overview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Bijie City,Bijie 551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5.039   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是光产色缓慢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普遍存在于淡水、海水等水环境中,是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及人类等的致病菌[1-2]。阿??森于1926年从费城水族馆海鱼遗体上首次分离出海分枝杆菌[3],至到1951年诺登和林内尔才从患者皮肤肉芽肿病灶中分离出海分枝杆菌[3-4]。海分枝杆菌易从皮肤破损处侵入引起人体感染,多见于渔民、海上工作人员、海产品销售人员及游泳爱好者等与鱼、海水有密切接触的人,主要引起皮肤软组织及手部感染[5-6],多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故称为“鱼缸肉芽肿”或“游泳池肉芽肿”[7]。而Bouricha等[2]将与爬行动物有密切接触感染海分枝杆菌引起的肉芽肿性病变称为“动物园肉芽肿”。至今为止,仍未见海分枝杆菌从人到人的传播[1]。海分枝杆菌感染日益常见,但人们对海分枝杆菌感染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导致漏诊、误诊等延误治疗,为此现对海分枝杆菌作一综述。   1 病原学   海分枝杆菌为抗酸杆菌需氧菌,根据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及Runyon分类法属缓慢生长型光产色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菌落不见光为淡黄色,光照后变为黄色或橙色,其最适生长温度在30~32 ℃,在37 ℃时海分枝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甚至不生长[1,8]。故临床上怀疑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取标本进行培养鉴定细菌时,培养温度不能为37 ℃,应较其低,尽可能在30~32 ℃以提高培养阳性率。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海分枝杆菌的老鼠在温度低于30 ℃时出现肺部病灶甚至老鼠死亡[9]。而另一项研究显示,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老鼠在低温下易导致海分枝杆菌播散性感染[10]。故温度是影响海分枝杆菌感染动物的重要参数[2]。由于海分枝杆菌生长对温度有特殊的要求,感染人体时病变主要位于肢端,一组38例的病例研究显示25%的病灶位于手指,10%位于手部及腕部,5%位于前臂[11]。海分枝杆菌在30~32 ℃于罗氏培养基上培养2~3周可见到菌落[12],所以临床上怀疑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标本培养6~8周仍未见菌落时可认为培养结果为阴性结果,需再次取标本进行培养或采用分子技术进行检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