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山组织培养抑制褐变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山组织培养抑制褐变研究

淮山组织培养抑制褐变研究   摘要:以淮山品种桂淮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条件、培养基质以及抗褐化剂等对淮山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段外植体的褐变程度较轻,薯块外植体的褐变程度严重;温度和光照对褐变均有影响;液体培养的褐变程度较固体培养轻;在培养基中添加1.0 g/L活性炭,能够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使褐化率降为70.37%,培养物能正常生长发育。   关键词:淮山;组织培养;褐变;外植体;抗褐化剂   中图分类号: Q94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057-03   收稿日期:2013-09-14   基金项目:海南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编号:琼农计财[2012]48号);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编号:琼农办[2012]825)。   作者简介:潘梅(1962―),女,广西隆安人,高级园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组织培养与开发利用研究。E-mail:panmei200@。   通信作者:符瑞侃,园艺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E-mail:fu0898@163.com。淮山(Dioscorea opposita)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块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性药食兼用作物和珍稀蔬菜,市场需求量极大。在生产上,淮山主要利用薯块和零余子制种繁殖,病虫害较多,而且种性较易退化,产量和品质难以保障。运用组织培养技术是繁育淮山良种最为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够解决淮山繁殖系数低及长期营养繁殖所造成的病毒病和品质退化等问题,也是实现淮山产业化生产的基础。已有学者开展了淮山组织培养研究[1-10],但在淮山组织培养中褐化现象特别严重,影响培养物的生长发育,增殖率低,甚至导致培养物死亡。褐化现象是影响淮山组织培养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有关淮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的褐化问题研究很少[11]。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淮山外植体类型、培养条件、培养基质以及抗褐化剂类型等对淮山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以期为淮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淮山品种桂淮5号的薯块及薯块催生的幼嫩茎段。   1.2试验方法   1.2.1外植体预处理切取薯块和带节茎段,在洗衣粉液中浸泡10 min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表面消毒30 s,以无菌水冲冼2次后用0.1% HgCl2浸泡薯块25 min、茎段8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薯块切成约1 cm见方的小块,茎段切成长约2 cm的带节小段,接种到培养基中。   1.2.2培养基以MS+1.0 mg/L 6-BA+0.1 g/L NAA作为基础培养基,所有培养基均含有30 g/L食用白糖,固体培养基添加6 g/L卡拉胶,pH值5.8。分装好的培养基均经121 ℃、0.14 MPa高温高压灭菌20 min。   1.2.3试验设计(1)以薯块和茎段2种类型的外植体进行接种试验,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的褐化反应;(2)设置22、25、28、32 ℃ 4种温度,研究不同温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3)设置0、500、1 000、1 500、2 000、2 500 lx 6种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4)培养基中添加 200 mg/L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00 mg/L聚乙烯吡咯烷酮、200 mg/L半胱氨酸、200 mg/L抗坏血酸、1.0 g/L活性炭,研究不同抗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5)设置添加6 g/L卡拉胶的固体培养基和未加卡拉胶的液体培养基(摇床转速为100 r/min)进行外植体接种,观察培养过程中的褐化情况,研究不同培养基质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试验项(1)~(4)采用10 cm×10 cm的聚丙烯透明薄膜袋作为培养容器,试验项(5)以直径6 cm、高9 cm的玻璃瓶为培养容器,所有处理均接种60袋(瓶),每袋(瓶)1个外植体,分别在接种后的10、20、30 d观察外植体的褐化情况和生长情况,所有数据均为培养30 d的结果。   1.2.4培养条件无特别说明,培养温度均为25 ℃,光照强度为1 500 lx,光照时间为8 h/d。   1.2.5统计方法依据培养袋中培养基的褐化直径将褐化程度分为4个等级:(1)无褐化。培养基中未出现褐色。(2)轻度褐化。培养基褐色直径5 cm,外植体枯死(图1-A )。   褐化率=褐化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被污染的外植体数)×100%;各级褐化率=各级褐化数/(接种外植体总数-被污染的外植体数)×100%;中度及以上褐化率=中度褐化率+重度褐化率。   2结果与分析   2.1淮山不同外植体的褐化反应   2种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