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新课改要求文言文教学举一反三,古为今用。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浅阅读、泛阅读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度阅读教学。即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文化内涵等做出个性化的理解和主动性的解读,以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4-015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9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有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本要求,而且要求学生“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但学生往往停留于对文意的简单疏通与内容的粗浅把握,缺少独立见解与深度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超越浅阅读、泛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是与作者对话,在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思考、提问、评论。而“文言文深度阅读”,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文化内涵等做出个性化的理解和主动性的解读的过程。它具有深入、精辟、独立的特点,强调探究、质疑、碰撞、融合,力求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一、导读――切篇章之肯綮
(一)着眼情感,梳理行文布局
《文心雕龙》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抓住文章的情感流向,也就把握住了文章布局的锁钥,有助于迅速梳理脉络,把握层次。
如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我尝试从题目中找出情感关键词,串联起整篇文章。(1)探究、确定 “宴”的含义――安乐:①《说文解字》:宴,安乐。①《古汉语词典》:A.快乐。《左传?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B.安闲。《雁荡山》:“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鳌!保?2)以“安―不安”为中心设置主问题:①何时安?何时不安?②为何安?为何不安?③怎样安?怎样不安?
在这样的引导中,众山的流俗与西山的特立,游众山的随意颓散与“得西山”的陶醉凝合,被贬的忧惧与超越后的释然,甚至用语的急切紧密和舒缓悠长,都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学生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以审视观照的姿态解构全文,视角独特,感悟深刻。
(二)着眼文脉,把握整体基调
“由气而通其意,以及辞与法”,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文章的气韵情致、精气血脉、情理基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意的宛转、气韵的变化。
如教?W《诗经?氓》,我试着引导学生从女子对氓的称呼的变化入手,来探求其命运与心志的转变:初遇时,称“氓”,见陌生、疏离;恋爱时,称“子”,表敬重、温柔;相思、热恋时,以“复关”代称,以“尔”昵称,显亲密、深情;婚变与被弃时,称“士”,彰清醒、决绝、悲愤。
一个称呼的细微变化,不仅体现了女子的处境与性格,还将其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梳理、感受,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与逻辑,注意到了行文的参差错落、文气的急缓起伏。这样的导读,使课堂节奏明快,层次清晰。
二、悟读――探细节之妙处
(一)体悟词义,还原文本深义
正确理解语义,有助于句子含义的理解,更有助于还原历史风貌,深入品评人物。例如,《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的“借书”一词,教参中译为“借来的书”。学生提出异议:(1)借书而不知归还,有违读书人端正守礼的形象。(2)曾经煊赫的归家何至于如此衰落?这时,教师可适时提供注释:①《辞海》:“借”通“藉”,狼藉,错乱不整貌。②《康熙字典》:与“藉”通。藉,离批杂乱貌。
学生综合分析,细细感悟,得出见解:更赞成后两种解释,意为“交错杂乱的书”。这样解释,一是可看出归家读书世家的风貌,即便家道中落,但家学尚得一脉传承;二是可见得归有光读书之投入忘我,每日拾卷不误,无暇细整,充实自得,沉迷于精神境界之中;三是可照应行文,与后文的“偃仰啸歌”浑然呼应。
一个词语的斟酌,却让人体察到文字背后的家世、人品、精神、追求,实现阅读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跨越。学生主动参与质疑、讨论、甄别、探究等过程,激发了阅读的兴趣与欲望,进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无尽魅力。
(二)体悟文法,丰满人物形象
文贵有神,文句的抑扬、停顿、重复、变化皆暗藏人物风貌。教师要及时捕捉,通过有理、有序、有度的辨析、鉴赏,让学生感受文法的灵动风采。
如《项羽之死》有这样两处文字:(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