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上大阅兵后思考
海上大阅兵后思考
度量民族崛起对海上力量的需要和发达国家海军强大的现实,对我国海军要有清醒的思考。荣誉的温暖远不及深蓝色海水的凛冽。阅兵式吹响的不是停歇的号角。
现状的喜忧
经过60年发展。人民海军五大兵种完成了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的转变,正向信息化转型。据2008《简氏舰艇年鉴》统计,我国海军经过60年发展,总吨位已达到85万吨,仅次于美国的290万吨和俄罗斯的110万吨。在战争年代。海军赢得了1200场战斗的胜利,共击沉、击伤和俘获敌舰艇400余艘,击落、击伤敌机500余架。应认识到,排水量跻身三甲,只说明是一支“大海军”,绝不等于“强海军”。一字之差蕴含的战斗力有天壤之别。中国海军在“强”上急待加重。
一是海洋国土意识不浓烈。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利益和海洋战略环境的恶化,蓝色海洋国土概念刚刚开始深入人心,我国的300万平方千米蓝色海洋国土才被记起。或者这与我国长期拥有宽广的大陆有关。明、清时代,即使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对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也是左右摇摆。通常是陆界边境隐患加重时“塞防”重,就有左宗棠挥军新疆;倭寇和英夷为乱时“海防”重,就有戚继光和林则徐大战沿海。直到海洋时代的到来才让我们脑海中留下蓝色国土印记,所以中国的忧患海洋意识还不浓烈。
二是现代海军建设时间较短。中华民族的海上力量长期积弱,自甲午海战后就一蹶不振。建国后西方的长期封锁和经费投入不足,海军力量发展空间有限、技术来源受限,再加上在中国海军的成长过程中。国际战略环境一直呈现灰色,直到开放后才有所好转,因此,海军60年的发展,只有前十年和后三十年,实际只有40年。而海军是一支技术高度密集的军种,发展周期较长,所以要在半个世纪内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时间还是过于吝啬,基础过于薄弱,与发达国家海军几百年的时间相比较,时间和国际环境这两个条件远不理想。
三是与以远洋为特征的强大海军相比较还有较大距离。主要是海军占全军比例偏低。据统计,美国海军占美军比例为40%,俄罗斯、日本接近20%,法国约17%,我国台湾地区为12%,世界平均范围在15%-40%之间。而我人民海军规模占全军比例低于此水平,海军力量在全军范围而言算不上强大。主战舰艇平均吨位偏小。目前。美国主战舰艇平均吨位14000吨,英国6700吨。俄罗斯6500吨,法国6300吨,日本3700吨,印度3300吨。我国海军的平均吨位尚低于上述国家,在远洋能力这一核心指标上与发达国家海军存在明显差距。主战舰艇比例不尽合理。我国海军战斗序列中,大中型作战舰艇数量、比例均过低,有的重要装备仍是空白。如海军海事卫星、航空母舰和大型固定翼舰载指挥预警机、作战飞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等处于概念或者预研论证阶段,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在现役装备中,小型作战舰艇占绝大部分,中型舰艇只占较小比例,与世界公认的中型舰艇占40%以上才能视为远洋型海军有较大的差距。作战舰艇与保障舰艇比例待调整。目前。美国作战与保障舰艇比例约为3:2。日本为3:1,印度为5:4,而我国海军这一比例严重偏低。保障舰艇比例偏低将严重制约海上作战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在未来的作战中极可能出现打得到但保障不到的尴尬局面。这与国际公认的比例有较大差距。上述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海军目前还只是近海型向远洋型过渡状态,如果用“接近远洋,走近深蓝”可能会更加确切。
水下装备
谁都知道。就内敛而含蓄的中国人而言,如果没有新一代更好的装备,一般不会把现有装备如此隆重地在碧海蓝天中亮相。经过60年发展,中国水下打击力量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是形成了核常一体的水下力量布局。1954年6月我国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诞生,1971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常规潜艇下水,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1983年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海军潜艇数量和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增长了数十倍。其次是水下装备的战术与技术水平跃升。新型潜艇装备了超长波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战术软件和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鱼雷和精确制导导弹。新一代潜艇的静音性、水下自持力和生存力明显提高。水下突防能力增强,潜艇水下高速、长航、突防、大深度布雷等训法战法得到检验。战斗力已不再只靠海水的天然隐蔽条件生成,而在利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形成了日益隐蔽的作战能力。
应当看到,潜艇是高技术装备,尽管“从无到有”是一个历史性转折,但“从有到高”更是一个跨越性提升。中国海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并行发展,在“一万年也要……”的感召下。靠窝头、成菜把核潜艇送入大洋。在大洋深处游走的核盾牌,让我们有了一个个香甜的睡梦。但我国的水下打击力量还有发展的空间和强化的必要。一是核潜艇的技术水平存在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