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3111教育体系模式构建.docVIP

浅谈高职院校3111教育体系模式构建.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高职院校3111教育体系模式构建

浅谈高职院校3111教育体系模式构建   [摘要]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与各类职业院校“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然而,囿于传统定势思维的职业教育改革犹如在四面坚壁的堡垒中寻找门窗,却很少有人试图从头顶上去发现天窗。   北京吉利大学创造性提出的“311”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灵魂,也给吉利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何进一步完善“311”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实其教育内容,强化其实践性与操作性,自然成为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针对高职院校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的问题,在北京吉利大学311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全新且具体的高职院校“3111”教育体系模式的构想,旨在对同行的教育事业贡献浅显思想。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从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出发,北京吉利大学建校之初即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确定了培养紧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深入研究了就读民办大学学生的基本特点,依据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为突出的特点,定位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础+做人+专业”的“3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311”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非学问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符合社会发展的大众教育趋势。本文“3111”教育体系构想,将进一步强化、细化其办学理念,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与教学模式,全面系统地构建职教体系。   一、国内外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尽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育理论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共识,但是,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外各界在职业教育架构上却总是不自觉地误入两大极端境地――其一是平时注重理论学习很少接触实践;其二是割裂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唯实践而实践――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热衷引进西德“双元制”到90年代积极引进加拿大的“CBE”,这些都无不反映了各级政府和一些职教机构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上的盲目性、教条性,缺乏系统而科学的根本性指导思想。下面仅就发展形态作一管窥蠡测。   (一)实用型   近百年前,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即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伸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陶行知以乡村生活为中心设置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教社”成立90余年,是影响我国现代职教时间最长的学术研究团体,对我国现代职教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实用主义充分体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职教中“管用、实用、够用”这一导向性口号。但是这一理念在我国却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模式,而且这个“口号”本身又缺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程和准确科学的根据,以致这一模糊的、可塑性过大的职教型式在90年代即逐渐被模块式课程思想所取代或淡化。   (二)特色型   80年代初,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政府推荐,率先在华东、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推广。这个形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合作关系。突出技能训练(特别是制式训练),所起的作用明显,对当时生产条件下的职工技能培训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双元制所需求的像德国那样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一基础条件在中国缺乏其文化背景、法律基础和社会支撑,逐渐显露出不适应性,难于全面推行。   (三)工专(师专)改进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许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逐渐由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些中心城市大学,从师专文、理科专业中派生出一批高职专业。这些学校或专业,普通本科教育思想和本科教材、课程的痕迹相当明显。   (四)模块型   上世纪90年代,各地又引进世界银行推荐的加拿大CBE模式。这个模式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方向对应。CBE较为科学的课程设计与要求,无疑比“管用、实用、够用”进步。但也暴露了它在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飞进时,对信息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不适应。   (五)基础型   以综合大学职教学院为代表的、培养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的试点院校,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在未来人才发展中的持续性作用,强调职校教育的奠基作用,强调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意处理好长短期知识、技能与素质需求的关系,注重于较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职业群、技术群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但缺点是对高层次高职人才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技术与技能水平的定位、标准如何突出职教特色,还未有完善的、具有说服力的、循序渐进的,有突破性的经验和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