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省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必要性分析
甘肃省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必要性分析
摘要:甘肃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出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心热爱和真诚保护,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挖掘、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产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乳交融,无论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还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关键词: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75-02
甘肃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和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与独特的美学风范为世人所瞩目,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但甘肃各地方政府对当地的传统表演艺术资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却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展示、展演活动上,挖掘深度不够,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而学术界对这种文化艺术资源从旅游角度去开发和保护、传承也关注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分析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入手,探讨甘肃开展传统表演艺术旅游的必要性,希望能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甘肃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结合的现状
(一)各地旅游景区开展了一些与传统表演艺术结合的实践活动
虽然学术界对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关注甚少,但甘肃省传统表演艺术资源与旅游结合的实践活动却已在不少景区、景点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如庆阳利用每年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排演了500人阵容的荷花舞和上万人的徒手秧歌,使中外宾客大开眼界,为庆阳亮丽的“名片”之一,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西北风情的“花儿”,在康乐县莲花山、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松鸣岩以及甘南临潭等地的旅游景区演唱,受到广大游客的热烈欢迎;藏、回、裕固、蒙古、哈萨克、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歌舞等,均成为在民族地区旅游景点与游客互动实现休闲娱乐目的重要文艺节目。甘南州卓尼县将原来只能在春节期间表演的巴郎鼓舞,经创新编排,在当地旅游景区演出,体现安多藏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并在2008年7月的甘肃生态旅游电视推介会上予以重点展示。久已失传的军傩舞经西固区农民艺术团整理、挖掘、编排后得以复活于甘肃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并于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演出,这个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在国内外游客面前揭开了神秘面纱,让这里的旅游者在景色优美的黄河石林感受了陇上远古的神秘文化。皋兰什川梨园旅游景区,在2008年的梨花旅游节期间,组织了兰州鼓子联谊演唱会,来自兰州市区和皋兰等地的近百名兰州鼓子名家登台献艺,各展绝活,让游客们在百年梨园品味百年历史的原生态文化。另外还有敦煌周边的乡村旅游区,在开发中引进敦煌曲子戏等当地传统艺术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受到了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的热烈欢迎。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红柳湾镇,在50年县庆期间每晚都通过民族风情文化广场的盛大文艺演出,集中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借助文化造势和媒体的全面宣传,风情园在县庆期间共计接待了一万多名游客,红柳湾民族社区旅游开始起步。”
(二)省内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创作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舞台艺术精品
甘肃省陇剧团尝试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与陇剧音乐和表演的融合,创作演出了现代陇剧《天下第一鼓》、鼓乐舞蹈节目《鼓舞太平》和富有甘肃各民族浓郁民情及民俗特色的民间舞蹈、锣鼓、击打艺术相结合的节目等,在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香港“丝绸之路民间艺术节”以及赴东南亚三国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倾倒了中外观众,产生了强烈反响;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的舞剧《丝路花雨》作为甘肃文艺演出产业的品牌,以 100 万元的价值入股五粮液集团,同时签订合作演出事宜。甘肃春天酒业公司、四川五粮液集团利用这个品牌名称,推出了丝路花雨系列酒,一经面市,就获得 2 亿元的订单。《丝路花雨》与酒业结合,使文艺演出产业品牌得到了延伸;五粮液酒业贴上“丝路花雨”标签,创造了销售文化符号的业绩。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化;经济与文化结合,促进了产业文化化。文化与经济互动,实现了双赢,成为值得研究的文化经济现象。 而此后,甘肃的表演艺术创作继续从敦煌文化中吸取营养,生产出了系列舞台艺术产品,如舞剧《大梦敦煌》、《西出阳关》、音乐《敦煌古乐》、舞蹈《敦煌组舞》、《敦煌韵》、杂技剧《敦煌神女》等,其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得到表演艺术界的重视,在演出市场中更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因表演场所集中在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抖音教育培训类目达人准入考试标准答案.pdf VIP
- 致远OA 7.1报价单文档.xlsx VIP
- 二级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细则.doc VIP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B737襟翼非正常情况的判定与处置.ppt VIP
- 关于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pdf VIP
- 种子生产的意义和品种防杂保纯.ppt VIP
- 体育教育学 课件全套 陈洁 第1--10章 体育教育思想---重要法规文件选编.pptx
- 完整word版小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案.pdf VIP
-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护理配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