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安石禅诗美学价值
王安石禅诗美学价值
摘 要:王安石晚年归隐钟山,参禅悟道,祥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二是引佛典入诗,用典精妙;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关键词:王安石;禅诗;宋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3-0120-04
白宋以降,禅宗几乎笼罩佛门。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结构中,虽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精神仍顽强地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在个人生活情趣方面、文学精神方面,却更多地转向了禅宗哲学。禅宗的通达自由、游戏三昧的人生态度,调和了人世和出世的矛盾,给文人士大夫开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有宋一代,最具争议的宰相王安石,也是这样一个在儒、佛思想之间徘徊的代表人物。王安石的人生,起落比较大。青壮年时大力推行新法,宦海浮沉,两次出入相位。晚年,退隐金陵,淡泊名利,潜心佛禅。禅宗思想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以让他化解掉变法带给他的人世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使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他深研佛经,皈依佛法,超越以前的自我,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巅峰的境地。“荆公绝句妙天下”,指的主要就是他晚年的诗作。本文主要探讨王安石禅诗的艺术境界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物我合一,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
晚年的王安石经过大半生的宦海沉浮,看尽世情,随着佛禅修为的日渐加深,加上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人牛淬炼,诗作渐入佳境,创造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周裕锴先牛指出:“王安石的晚年诗中,充满了一种闲适之趣和宁静之美。‘不作意一平常心’都是求得安静闲恬、虚荣淡泊的诀窍,王安石深知这一点,因此在对自然物的观照中常常体悟到闲适的心境……王安石的晚年诗往往用直觉去体悟自然景物,这和禅宗的静观、默想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他不是以政治家、哲学家的眼光看事物,甚至也没有用诗人的眼光,而是‘以物观物’,达到了心灵和物象的整合成一,接近自然天趣的审美境界。”王安石的禅诗主要集中在晚年,在他晚年的诗作中,客观而纯粹写景者颇多,一方面是因为学佛参禅的体悟渐深,另一方面则是从政坛退下日久,再加上长期居住于山林田野之问,登山临水,观鸟听泉,时日一多,心之所至,信手拈来,白有一派悠然气息,“无我之境”则是诗人宗教修为与心灵沉淀的一种真实反映,《宋稗类钞》卷十四有这样…则有趣的记载:“王荆公领观使归金陵,居钟山下,出即乘驴。王巩尝谒之,既退,见其乘之而出,一卒牵之而行。问其指使:‘相公何之?’日:‘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听驴矣。或相公欲止,即止。或坐松石之下,或憩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诵之,或憩而诵之。仍以囊盛饼上数枚,相公食罢,即遗牵卒,牵卒之余,即饲驴矣。或田野间人持饭饮献者,亦为食之。盖初无定所,或数步复归,近于无心者也。’”近于“无心”,正是创造“无我”之境的内因。所谓“无心”,是禅宗常用的话语。禅以心为本体,而禅之所谓心乃是一种“无心之心”。“无心”就是“无我”,不做作,不染著,无挂无碍。禅宗常讲这种无心,如“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答蒋颖叔书》是王安石的一篇很重要的佛学论文,在该文中,王安石提到:“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诃,虽不涉二边,亦未出三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教禅宗中的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金刚经》中。这里实际上谈的就是“无心”。心无所住,并非百物不思,一念不起,也不是根本不承认外界的存在,而是于诸外境,心不染著,念念不停留,心心不附物,如此不受念缚,不被境惑,不为物役,则得自在。这种“无心”之境,表现在诗作中就是一种“无我”之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闲适”之美。“闲”主要指的是一种安适的心境,一种“无心于物”的生存状态,它与禅宗所说的“无住”“无挂无碍”是有着内在因缘的。请看下面的诗作:《悟真院》:“野水纵横激屋除,个窗残梦鸟相呼。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春风》:“春风过柳绿如缲,晴日蒸红出小桃.,池暖水香鱼出处,一环清浪涌亭皋。”《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J,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江雨》:“冥冥江雨湿黄昏,天入沧洲漫不分。北涧欲通南涧水,南山正绕北山云。”《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题舫子》:“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在这些诗作中,山住水流,鸟飞花落,云往风来,诗人在对无日的性的自然界的事物观赏中,领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无目的性。读这些诗作,会给人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心灵的享受。随意而适,唯心任运的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