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黄梅戏服装到中国传统汉服思考
由黄梅戏服装到中国传统汉服思考
摘 要: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其服装充满了汉族传统色彩,与淳朴流畅的唱腔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黄梅戏的服装艺术的来源――中国传统汉服,在黄梅戏的角色服装中有了更为夸张的表现,以配合戏曲意境的表达。
关键词:传统汉服;黄梅戏;戏服
中图分类号:J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8-02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逐渐形成于18世纪后期的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作为中国的五大戏种之一,黄梅戏是在舞台上展现人民生活的艺术表达形式,戏服在表演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湖北黄梅南濒长江天险,北倚大别山区,扼皖、鄂、赣三省水陆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还是三省商品集散中心,故服装产业十分发达。
中国古代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代表着文明的发展程度的“衣冠”,是中国礼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孔颖达《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显示,传统汉族的服装体系在炎黄时期已出现萌芽。《史记》云:“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于我国文字、考古实物支持等证据不足,史学家及人类学家未能直接证明此说法。按照考古发现,中国的纺织业的萌芽在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中,发现了用于缝纫的骨器,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初期的纺织文化。
殷商时期,冕服轨制逐渐建立,到了西周,冕服轨制基本完善,冕服制成了“礼治”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学者江永在中《深衣考误》有:“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孔氏《礼记?深衣正义》中有:“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由此可见,深衣制式影响力,乃是古衣之首。
商周时候的腰带大部分是丝帛做成的。《诗?曹风??\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腰带被称为“大带”或“绅带”,绅是指丝帛缠绕腰部后,剩余的悬在腰带下的部分,女子的腰带下垂部分有特定的称呼“?v?”。还有一种腰带“?Q带”,主要是用来悬挂玉配等饰物的。在黄梅戏《女附马》开场,冯素贞身着直裾深衣,着宽腰带,丝绦系于后,?v?前垂至脚面,雍容华贵;而春红穿绿衣裤,外套紫色长坎肩,腰带为细长布带,系结于腰右,正是丫环打扮。
《释名?释衣服》云:“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衣袖在古时也称为袂,古礼“敛衽”即是“敛袂”。敛衽是指整理衣袖表示礼貌,元代之前是指人们见面时的行礼,没有区分男女,在元代之后成为女性专用。宽衣大袖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传统汉服的大袖在戏剧中以更夸张的方式出现――水袖。水袖是在袖端加缀长一尺左右白布或白绸,由于甩动起来好像水纹波动而得名。在戏剧中,男性拱手弯腰为礼,女性双手水袖重叠在左腰,右脚稍在左脚后,同时,轻轻曲腿,颌首为礼。
隋唐时代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圆领衫”,成为官式常服,并延续了唐、五代、宋乃至明。《唐音癸签》有:“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说明在唐朝已经有了按照官员的品阶、身份与之相对应的官服样式及颜色。隋朝到唐朝初期,还没有全面在民间避忌黄色服饰,百姓都可以穿。从魏徵等编写的《隋书?礼仪志》中可以看出,官员的日常服装,于平民百姓并无太大区别,都可以身着黄衣。在唐高祖武德初期,基本延用隋时服饰轨制,但在这时规定了只有天子可以穿戴正黄衣袍,百官及庶民不得越制穿黄衣。
黄梅戏中的蟒衣的原型是明朝时候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的服饰,由满身蟒纹得名,但并不是百官的官服,而且无满身纹绣,在胸前和后心有一上绣龙纹或蟒纹或仙鹤等的方形图案。在清朝时期,有蟒纹的衣服与明朝又有了分别,文武百官可以穿戴。在黄梅戏中没有按照剧情所处历史时期着衣,而是在所有剧中,皇帝都是身着大黄龙袍,而文武百官穿蟒袍,但是都加以水袖,男性同时腰围玉带,而女性是腰围软丝绸带。衣着颜色作为区分剧中人物身份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由尊到卑依次为黄、紫、红、白、蓝、黑。如皇帝、皇后、皇子所用的为大黄或明黄,宰相等大臣所用为紫色。
披风是在明代比较普遍的一种服饰,与斗篷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披风是有衣袖的外衣。披风在黄梅戏中被称为“帔”,分为男帔与女帔。男帔,对襟,长袖加水袖,下至足部,可作为婚礼中的礼服,也可作为家居时的便服。女帔与男帔最大的区别在于长度,刚过膝。从颜色又可分为皇后、贵妃用的明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