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宗族祭礼中反映宗族制特点
清代宗族祭礼中反映宗族制特点
[摘 要]清代民间宗族祭礼富有特色,反映宗族制的一些特点:祭礼发生重大变异,导致宗族规模扩大:祭祀始迁祖,突破朝廷只祭高曾祖祢四代的限制,从而宗族成员大大超出服制范围,规模变大,成为社区重要群体。祭札变化体现出传统宗法主流观念的改变。配享实行论德爵功的“三论”原则,启用具有绅衿身份的成员主持祭礼,饮胙礼优待绅衿,均与传统大宗法宗子制原则相冲突,然而有身份者主祭,又与世爵世禄制祭礼精神吻合,合于时宜。宗族具有等级性,各宗族追求进入官绅宗族阶层。朝廷区分皇族、贵族、品官、庶士和庶人的不同祭礼,可视为宗族社会政治身份的界标,显示宗族被区划为从皇族到庶民的六个等级。宗族有身份之?e,民间宗族追求为大族、望族,实质是希望由庶民宗族晋升为品官、庶士宗族,提高其社会地位。
[关键词]宗族,祭礼,立神主,主祭,尊祖敬宗收族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05-08
清代民间祭祀,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宗族更是着力组织族人参加其祭祖活动;祭礼,朝廷对各色人等定有制度,宗族亦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祭祀处所通常有祠堂、坟墓和家庭寝堂三处,祭仪也因场所不同而有区别;宗族祭祀对象和主持人的选定,集中地反映祭祀的合族目标和特点――团聚族众,追求大族、望族(绅衿宗族)地位,提升在区域社会的处境。
本文不拟全面讨论清代宗族祭祀观念、仪式、类型,宗族行为及其社会影响,仅将注意力放在祭祀对象、祭礼主持人、祭祖仪式后族人叙礼饮胙礼三个方面,进而探讨清代宗族祭礼所显露的宗族制特点。
前言;祭礼最为重要的观念与清代宗族祭礼改革精神
《札记》说祭礼是人伦最为重要的礼仪,是出于人的本性,是在先人过世后继续实行孝道的必有内容:“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清朝人传承前人理念,认为祭礼是头等大事。理学家、大学士李光地说“礼莫重于祭”。江西清江(今樟树市)龚氏宗族的《祭法》亦说:“夫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以报本追远者也。”山西洪洞薄村王氏族规《祭祀》也说“报本追远莫大于祭”,并表示永远祭祖的态度:“吾族清明祭扫之仪,先人所定,是百世所当遵;先人之德泽与子孙之孝思,庶永永毋替矣。”同县刘氏《祖训》根据古训,从营建祠堂和祭器,说明祭典的首要地位:“《礼》云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凡家造,祭器为先,则知祀典,其首重也。”祭礼的慎终追远,既是表达对先人德泽的怀念与敬意,也是求得自身心灵的安宁。祭礼具有连续性,坚持不易,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宗族大加强调,而且将事情的性质提到吓人的高度。山西灵石何氏《家训八则?崇祀典》中说:“四时致享本出情所难已,是故《公羊传》曰:士不举此四者则夏不葛,冬不裘。夫豺獭犹知报本而况于人乎?”不祭祀连禽兽都不如,是何等严重的错误!怎容忽视!祭礼最为重要,清代宗族持此观念,必然会有相应的表现。
民间的祭礼,是在朝廷祭礼与传统祭礼双重影响下进行的,乾隆帝继位就向宗室王公讲述慎终追远的孝道:“朕维治天下之道,首重亲亲,亲亲之道,首在慎终追远。”同时朝廷制定祭礼制度,除皇家、宗室王公祭典之外,分别为品官、庶士、庶人确定祭礼,令民间遵循。民间宗族亦表示遵照执行,如湖南涟源李氏报本堂《宗规》态度鲜明地说:“先王制冠婚丧祭四礼,以范后人,载在《性理大全》及家礼仪节者,皆奉国朝颁降者也。民生日用常行,此为最切,惟礼则成父道、成子道、成夫妇之道,无礼则禽彘耳。”以行否祭礼为人、兽之别,势在必行。然而宗族面对朝廷的祭礼和历史传统习俗,因财力、人力、知识等原因,不一定能够完全照办,而会有所变革,是以李氏《宗规》又说:“民俗所以不由礼者,或谓礼节烦多,未免伤财费事,不知师其意而用其精,至易至简,何不可行试?”李氏的意思是不背离孝道精神,采取适用的祭礼,这就是清朝人常说的“礼以义起”,产生民间的祭仪,形成习惯,亦行流传。前述清江龚氏宗族亦是依据古礼和实际情况,制作自家的祭法,故其族谱记录说:“三代之礼不相沿袭,缘人情,示因革,故曰有时而变,著《祭法》。”清代宗族祭礼改革及实践情形展示,以始祖、始迁祖为祭礼对象,是在尊祖敬宗旗帜下,努力扩大成员范畴,企图使自身成为较大规模的社会群体,而不仅仅是五服宗亲的小群体;大群体的追求,以及祭祀主持人的贵贵原则,配享的论“爵德功”,反映的是对望族地位的向往,目标则在于获得社会荣誉和地方社会资源的享有。
清代宗族笃信祭礼是五礼中最为重要是礼仪,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不过繁琐的古礼与朝廷祭礼制度民间难于实现,因而有所更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