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表达差异分析.docVIP

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表达差异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表达差异分析

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表达差异分析   摘要:提取玉米丝黑穗病与黑粉病发病叶片的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通过玉米抗病相关基因(登录号分别为:AI881638、AW424529、CF028241、CO526016、CK371597、BM379188、AI649523、CF349132、BM074921、BM349111)的序列设计引物,对玉米抗病相关基因进行RT-PCR扩增,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抗病基因病程相关蛋白(BM379188)、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酸(AW424529)、无毒性蛋白(AI881638)、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蛋白激酶(CF028241)在2种病害发生过程中均呈现上调表达,其他选取基因在侵染玉米叶片中均未检测到其表达,所选取的抗病相关基因在对照玉米叶片中均未检测到其表达。   关键词:玉米;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抗病基因;互作机制;基因表达   中图分类号:Q786;S435.1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50-03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和玉米黑粉病(Ustilagomaydis)是2种经常发生的玉米真菌性病害,传统防治方法主要以种子包衣为主,但该方法会造成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因此有必要针对病原菌的侵染扩散机理对玉米抗病基因进行深入的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黑粉病的病原菌都属于黑粉菌科,其亲缘关系较近,在同一寄主上前者是系统性病害,后者是局部性病害。寄主植物在与病原菌互作的过程中,诱导表达的基因往往抑制或促进病原菌繁殖,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有直接攻击病原菌的病程相关蛋白,如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2-4];有参与调控的转录因子,如WRKY蛋白[5-6];同时存在信号级联放大的蛋白激酶,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7-9]。本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结果[10],选取部分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分析其在玉米丝黑穗病菌及玉米黑粉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寄主植物玉米与2种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抑制或促进病菌繁殖的机制及抗病育种提供新思路。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所用的玉米丝黑穗病菌SR1、SR2菌株及玉米黑粉病菌SG200菌株均为玉米与真菌互作实验室保存菌种。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209。   1.2试验方法   1.2.1接种菌液的制备从冻存管内取SR1、SR2菌株菌液至3mL的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yeastextractpeptonedextrosemedium,YPD),以及SG200菌株菌液至3mL的YEPS培养基内,28℃振荡培养进行菌株活化,再分别从活化的菌液内取500μL菌液至100mLYPD、YEPS培养基内,28℃振荡培养12~16h,至菌液的D600nm值达到2.0。菌液离心后收集菌体,加适量灭菌纯水溶解,SR1、SR2菌液进行混合后与SG200菌株菌液置于常温下,用于下一步的接种试验。   1.2.2玉米植株的准备挑选玉米品种吉单209的饱满种子,用5%次氯酸钠溶液表面消毒3~5min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28℃下放置在无菌水中侵泡5h;滤纸经过无菌纯水浸泡后平铺于无菌培养皿底部,将浸泡后的玉米种子转移到培养皿中的滤纸上,然后将培养皿放入光照培养箱内,在28℃条件下进行暗培养直至种子出芽;将出芽的种子播种于15cm塑料花盆中,每盆5粒。播种后的花盆放入光照培养箱内,在28℃条件下进行培养。   1.2.3玉米植株的病菌侵染种子出土的2张叶片完全展开时,使用“1.2.1”节方法制备的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液对玉米植株进行注射接种;待种子出土的3张叶完全展开,进行玉米黑粉病菌注射接种;预留未接种玉米植株作为对照。注射接种玉米丝黑穗病菌2~3d后,玉米叶片会出现明显的褪绿病斑,取发病叶片于液氮中进行速冻后,置于-80℃冰箱中备用;注射接种玉米黑粉病菌3~5d后,玉米叶片出现明显肿瘤,切取肿瘤组织于液氮中进行速冻后,置于-80℃冰箱中备用。同时割取对照植株叶片于液氮中进行速冻,置于-80℃冰箱内备用。   1.2.4玉米发病叶片RNA提取分别取保存于-80℃冰箱内的发病叶片提取叶片组织中的RNA,操作方法如下:(1)收集1g发病玉米叶片在液氮中冷冻(冷冻后可放入-80℃冰箱长期保存);(2)将叶片放入研钵中,加液氮后进行快速研磨2~3次,至叶片组织成粉末状;(3)收集粉末,放入30mL离心管中,加10mLTrizol后涡旋混匀;(4)室温下放置15min,再加入2mL氯仿,涡旋10s混匀;(5)室温下放置3min后,于4℃、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