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书院起源研究新视角
科举书院起源研究新视角
[内容摘要]东佳书堂是我国古代早期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代表,书堂以培养陈氏家族子弟“期取青紫”为办学宗旨,科举制度成为东佳书堂创建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从东佳书堂来看,家族书院的科举取向乃是维护家族稳定,促进家族兴旺的需要使然。在科举的指向下,对家族书院给予经费支持并实施开放办学成为家族的主动选择。
[关键词]科举;书院;起源;东佳书堂
[作者简介]张劲松,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中国教育史研究
刘 征,南昌教育学院综合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起源问题是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由于研究者所依据的史料及对书院性质的不同认识,书院起源有唐、五代和北宋之说。而对书院起源的促进因素,研究者大都认为以下四点是关键:一是由于战乱破坏了原有的教育制度,官学无法满足士子求学需要;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加速了书籍的积累和传播,使聚书、藏书成为可能;二是悠久的私人办学传统;四是佛、道文化的影响①。其实,若从家族书院的角度来考量,科举取士制度也是我国古代书院起源的重要促进力量。本文试以江州(今江西九江)陈氏东佳书堂为例,以期认识科举取士制度在书院起源中的作用。
一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以教授生徒为主要任务的书院,便是家族书院”②。东佳书堂系唐代大顺年间江州陈氏创建的一所家族书院。陈氏始祖为南北朝时期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唐开元间陈旺“因官置产占籍于江州德安县(今江西德安县)永清村”,陈氏遂在江州定居下来。唐大顺元年(890年),陈氏七世孙、家族主事陈崇为保本族累世同财共居,“撰家法垂示将来”③。家法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④同时还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人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人东佳。”⑤陈氏的书屋和书堂是二种层次的学校,书屋是蒙学,实施古代小学教育;东佳书堂的办学层次高于书屋(蒙学),实施的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的古代大学教育。陈崇所制定的这份家法现存于散处各地的陈氏支派宗谱中(如江西宜春、湖南平江、四川雅安等地),其内容大体一致,应该可信,东佳书堂――这所最迟建于唐大顺元年的陈氏家族书院成为目前所发现的创建时间最早、史料最为详实可靠的古代书院的代表,被称为我国早期具有教育功能书院初步规范化的标本,是中国书院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⑥。陈氏于稍后制定《推广家法十五条》,其中要求:“子孙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循礼义……如果资性刚敏者,严教举业,期过道以取青紫。”⑦从《家法》中“稍有学成者应举”到《推广家法》中“期达道以取青紫”,东佳书堂以科举为价值取向的办学宗旨得到进一步明确,科举制成为东佳书堂创办的基础。
北宋著名文学家杨亿(974~1020年)所写的《南康建昌县义居洪氏雷塘书院记》是历史上一篇较早的书院记。杨亿在记中把东佳书堂和稍后出现的江西奉新华林书院、安义雷塘书院并称为宋初鼎峙江东的二书院,“先是寻阳陈氏有东佳书堂,豫章胡氏有华林书院,皆聚坟索以延俊髦,咸有名流为之纪述,讲道论义,况力敌以势均;好事乐贤,复争驰而骛。宜乎与二家者鼎峙于江东”⑧。在自唐人宋的不长时间内,作为培养家族子弟的家族书院,东佳书堂之所以能声名布于江东,成为鼎峙江南的三书院之首,离不开其所培养的中举人仕生徒的榜样和宣传,“自龙纪(889年)以降,崇之子蜕,从子渤,族子乘登进士弟,近有蔚文,尤出表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矣”⑨。据江州义门陈氏第八、九、十世登科名录载,其十世中进士者有陈用等二十多人,其中状元及弟者两人。晏殊在《题义门陈村东佳书院》盛赞陈氏“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偏食鱼”⑩:东佳书堂在陈氏诗书传家、中科及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以科举为取向的办学宗旨不仅为本族培养应举子弟,其影响实则早已超出一村、一庄的范围,“(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⑾。“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名立盖有之”⑿。所谓“生徒似东阁,书籍胜西斋”⒀,科举取士制度成为东佳书堂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自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汲汲以中举及第为荣,“金榜题名”乃人生之大幸事。“那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得到官职和致力于教书或某种专门学术研究的学者,被普遍认为是低层次的读书人”⒁。没有中举,在人群中是没有地位,抬不起头来的,更成不了名人。“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⒂。中举及第更多的时候不仅是个人的事,对于一个家族来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