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千年沿革及其对高考改革启示.docVIP

科举制度千年沿革及其对高考改革启示.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制度千年沿革及其对高考改革启示

科举制度千年沿革及其对高考改革启示   【摘 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考试方法。而科举制度与现代社会的高考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章通过分析科举考试的意义价值其经验教训,旨在以古鉴今,为当今高考改革提供意义与借鉴。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启示   一、科举概述   (一)科举的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与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决裂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宋代科举沿唐之制又有所变革。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誉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严格和完善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明代仅设进士一科取士,八股文为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科举地位较以前更为提高。清代科举基本承袭明制,而更为繁密周详,发展成一种极为规范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清末道光(1821-1850)以后,科举考试明显衰败,晚清戊戍(1898)变法后,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朝廷迫于大势所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宣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结束[1]。   (二)科举的价值   科举制对世卿世禄制,世族把持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选官(主要是文官)制度的革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科举制以个人才能为主要依据,用考试之法,择优选拔,对中国古代教育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1.科举选拔由朝廷主持,教育工作除国家办学外,则完全放开,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各种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了在科举主导下,官学、私学、自学并举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由国家主持考试、选拔,社会上除极少数人外,均可自由参加,?@就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无论官学、私学、自学,古代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少数人得以通过科举入仕,其中虽然也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4.科举(除少数民族科目)用汉语文考试,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促使各级各类学校以不同形式学习儒家思想,影响所及,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6.汉语文的使用,中华文化、道德的形成,则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总之,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相对封建社会其他的选士制度,具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精神;但是科举考试制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逐渐成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残酷枷锁。科举考试如一把双刃刀,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来讲,影响性利弊显著。   (三)科举的衰落   唐朝,科举经历许多改革,日臻完善,促进了世族制度衰落、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朝,虽经多年民族混战,然科举却有重大改革,两宋经济、社会、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但是,明初确定考八股以后,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科举几乎没有任何改革,逐步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给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消极影响:   1.科举仅存“进士”一科,学校只培养文官,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2.科举主要考四书五经,学校主要学四书五经,造成学子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崇尚儒家经典与书本知识,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又闭关锁国,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   3.八股文要求“代古人语气为之”,造成广大举子以致整个社会风气,皆以古为训,不思改革,无力创新,死气沉沉。与唐宋相比,所谓“康熙盛世”不过夕阳余辉而已。   4.八股乃考试专用文体,虽属竞争激烈所无奈,然形式刻板,举子们以大量精力消耗其中,不仅毫无使用价值,而且严重束缚了思想。   5.考试内容单薄,且长期不变,命题为避免重复而导致偏、怪,社会上押题之风盛行,“坊刻”泛滥,“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学校则名存实亡,恰在此时如顾炎武所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