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禅宗对于宋元水墨花鸟画影响
禅宗对于宋元水墨花鸟画影响
摘 要:本文依据禅宗思想,叙述了禅宗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概况,并说明禅家学说对于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水墨花鸟画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宋代文人画的倡导者参与者普遍受到禅悦思想的影响,对于绘画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使得绘画成为士大夫修身养性,寄托思想的重要途径。至元代,文人画继续发展,作画尚意,在作品中可以更清晰的捕捉到禅宗思想的形迹。
关键词:禅宗 禅宗思想 明心见性 文人画
一、 禅宗思想与精神述要
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吸收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反过来又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我们接触禅宗时,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可以说这是禅家的口号,也足以代表其立场。虽然禅家标榜“以心传心”的教化方式,但历史上关于禅宗思想的文字记载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多的,以至于发展为“不离文字”。公案,机锋,棒喝等教化方法也都是被加以文字记录,正是通过文字,后世才得以了解和学习禅门高僧的体悟。不立与不离,指的是要借助于文字而不执着于文字,最终是达到悟其本质通达其心的目的。
宗旨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见性,就是见佛性,禅宗,着重内心的修善,认为人人原本都是佛,但是由于贪、嗔、痴,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修清净心,去掉妄想,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家讲究顿悟,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空的,色身也是空的,假的,要放下一切,修心灵深处之本性,通过顿悟来解脱达到自由。山石,花卉,树木,海月,以及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被看作是照见自身的明镜,觉悟的机缘。禅,道在平常,不受传统形式的束缚,也不需要刻意去坐禅,而是用平常心于平常生活中悟道。
二、禅宗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概况
相传在南朝时期,禅宗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传到中国,达摩即为禅宗初祖。中国僧人神光虚心求法,达摩将其衣钵传给他,改法号为慧可,并授《楞伽经》四卷,二祖慧可又传与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至弘忍。五祖弘忍欲寻其衣钵传人,弟子神秀和慧能各做一偈,慧能的偈见其本性,因此得到弘忍的衣钵,南归广东后,开创南宗,主张“顿悟”,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神秀则北上,开创北宗,主张“渐悟”。至此南北分宗,六祖一系的南宗影响极为深远,开枝散叶,向下衍生出五家二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黄龙派,杨岐派。其中临济宗和法眼宗流传的时间最长,衍派繁盛。
历史上,禅宗至唐朝以来,开始盛行。到了宋代,则成为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在这个时代主要是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的历史。而临济宗,在此时又形成了黄龙派,扬岐派,禅宗的发展达至顶峰。另外,宋代禅学开始与儒家思想交融汇合,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内容。至元,由于蒙古统治者极力的推崇藏传佛教,并且实行了抑制禅宗的政策,使得禅宗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式微的过程中,唯有临济宗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明清时,禅宗开始在中国渐渐衰落。传到日本后,后世日本将其大加发扬,而后介绍至欧美。
三、禅宗与宋元时期文人画之间的关系
文人画与禅画的兴起都在北宋时期,而二者也都在此时达到了高峰。文人画指的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创作的绘画,以抒发个人的意兴为重点,区别于画院画工的绘画。它是宋代在历史上的特殊的贡献。一方面,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内忧外患,文化却在全面繁荣,学术上出现大变动,由汉学转为宋学,讲于心性之学,注重思想自由,所以绘画也开始注重于内心的感受。另一方面,文人们逃避现实,希翼从禅中找到解脱。禅宗被士夫化了,文人士大夫们修心学禅,如吃饭饮茶一般普通,成为当时的风尚。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看待事情应超越其外在的表象,直指内在本性。大文学家苏轼,同时也是是宋代早期文人画的倡导者,酷爱习禅,从他传世的文章诗歌以及画作中,都可以看出禅宗的思想。他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做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也就是说,作画不应该拘泥于形似,物形之中还应蕴涵思想之境。绘画应作为表达自我,传情达意的形式,这样才有别于一般画工的画作。其说法契合了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的宗旨。这种思想得到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响应,很快演变成一场意义深远的文人画运动。宋代开始的文人画使得绘画“助人伦,成教化”的功用渐渐淡化,转向对内心表达,追求自身的本性。更重要的是禅宗提升了中国绘画的意境,由重形似兼求神趣转而走向对意境的追求。
禅画也在这时形成,禅僧和文人学士相互启发。南宋时期的梁楷,身为翰林图画院的画师,思想上却受禅学的影响,创造了水墨效果的“减笔”人物画,这种水墨写意风格的出现对于文人画的影响颇大。寺院里的僧人同样运用水墨的手段,或者直接借用画院的表现形式来绘制禅画,表达禅意。今人比较熟知的禅画有,北宋惠崇的《春江晓景图》,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