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全民狂欢与现实反思.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时代全民狂欢与现实反思

科技时代全民狂欢与现实反思   摘 要:文章以英剧《黑镜?国歌》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后现代视角对这一影视剧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出在科技快速发展、媒介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狂欢自身的内涵转变――狂欢节由颠覆官方严肃、压抑并且弘扬自由、平等乌托邦的内涵,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字面意义上的狂欢节。媒介科技的发展使得颠覆不再具有颠覆性,而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狂欢和人们的参与,已经不是主义,而成为了一种娱乐化的生活方式与状态。因此,本文基于全民狂欢的现实境况,对科技时代提出反思。   关键词:“黑镜”;媒介;狂欢;颠覆;转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65-03   英剧《黑镜》系列自2012年诞生伊始,便受到广泛持续好评,这既归功于Channel4出色的创意构想与精湛制作,也得益于该系列作品丰富的意义???现。以《黑镜》第一季第一集《国歌》为例,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后现代作品,充满了对当下科技发展、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现状的隐喻与反思。《国歌》这一故事源于一起突如其来的绑架,其后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从整体来看,包括首相受辱、民众参与、个人在其中的态度和群众反映,以及评论家的声音,包括最后各人的结局,所有的推进都显示出这是一种源于民间的狂欢节式大众事件。与此同时,狂欢,也在科技与媒介的包围下,发生了转向,这一变化,为反思科技时代的人类境况提供了切入点。   一、狂欢节概念简述   狂欢节理论由俄国评论家巴赫金提出。中世纪的狂欢节与官方节日相对立:在官方节日中,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称号、官衔、功勋穿戴齐全,按相应级别各就各位;而在狂欢节,人们仿佛是为了庆贺暂时摆脱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制度,庆贺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是由民众自发的、全民参与的真正的节日;在狂欢节中,取消一切等级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世纪的森严等级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隔阂消失,而是形成自由、平等的接触,人仿佛是为了新型、纯粹的人类关系而重生,人回到人本身[1]。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狂欢节文化与中世纪的严肃阴郁的官方文化形成对立,前者的全民性、多样性以及其中的自由、平等文化对官方主流文化具有颠覆意义。   从狂欢者的角度说,在《国歌》中,艺术家对公主的绑架及要求通过网络、电视迅速传播开来闹得沸沸扬扬,民众、公主、首相、政府幕僚、媒体、艺术家等一切与事件相关的人都是狂欢节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精英和大众、政要和平民、少数人和多数人的界限消失,这是全民的狂欢。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达的社会,尤其是随着“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制造者,并且能够在不断的活动中产生新的意义,或将原有的意义迅速推往新的方向。信息在无时无刻发生改变,人们主动去搜索、传播、关注事物,同时又被各种各样的事物包围,这也是一场没有人愿意落下脚步但也没有人能躲开步伐的全民狂欢节。   从狂欢的规模和形成上看,如果说巴赫金提出“狂欢节理论”是以对民间文化的张扬来颠覆中世纪教会官方文化,那是需要上街或是上广场的,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无需上街、上广场就能够依靠科技更方便地组织一次次更为盛大的狂欢。   狂欢的内涵也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转变,从理论当初所指的意义转向成为放大了的、全民都参与的大众娱乐事件。   二、绑匪视角下的狂欢节意义简析   在大众文化无时无刻都在传播的时代,狂欢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批评,在戏剧性、夸张性和亵玩性中一点也不缺乏严肃性[2]。   在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中,原本的等级、阶级、身份被颠覆,官方被来自民间的大众颠覆。在《国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次大型全民狂欢中隐含的反思和颠覆意义,又能体会到事件发生到最后这种严肃意义的转变。   首先,作为绑架公主和由此引发的首相受辱、大众围观等一系列事件始作俑者的那名艺术家,是传统狂欢节意义的代表。他对事件的操控,策划,反映出对以下几点的批判与反思。   1.对权力的对抗   在民主社会中,哪怕首相是通过代议制产生、民选产生,并且要看选民的脸色,但是说到底,首相等政府高官、皇室仍然是与大众有层级之分的精英阶层。因为其身份,身份只是一个能指,而所指即是权力。不管是文化还是政治,民众自己推动了事态的发展,而非是被动的接受者。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文化工业的观点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认为,通俗文化实际上是为社会威权服务的,要求“顺从一致”,文化工业不鼓励大众超出现存的范围去思考[3]。因此,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虽然都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但同时也围起了一条禁锢的网。   在绑匪的策划中,首相迫于民主社会的压力达成绑匪要求,通过电视直播。在此过程中,首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