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灵之美――古代香炉设计中通感思维
空灵之美――古代香炉设计中通感思维
[摘要]香炉设计是中国古代香具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香炉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之美,饱含文人贤士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香文化与香具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它与华夏民族共同经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关键词]通感设计 香炉 意境美学
中国的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断地延续、更新、演变;香具的设计与制造,不断地为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增辉,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具之一。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香文化与香炉起源,并在秦汉俩朝飞速发展,随后于隋唐时期逐渐完善,鼎盛于宋、元、明、清,但却没落与近现代。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代表性的炉式,如:汉代的博山炉;三国时期的镂空熏炉;唐代的筒式炉、香兽、香?拢凰未?的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双耳三足炉等。在材质的选择上,汉代主要为青铜器与陶器,唐代为金银器,宋代为瓷器,明清时期则以珐琅器居多。除了生活用香,香具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宗教领域,香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发展史。香文化与香具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它与华夏民族共同经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一、通感的界定
通感又被称之为“移觉”,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契合自我意识,使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转换。简单的说,通感就是使功能和活动范围不同的感觉器官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其本质是感观间的映射,同时有隐喻的品质。人的感官有较低层与较高层之分,触觉、味觉、嗅觉属于较低层的感觉,而听觉和视觉则属于较高级的感觉。我们在采用通感的方式理解事物时,会运用较低级的感官概念去表达较高级的感官中的概念。
二、中国古代香炉设计基于文人情感的意境美学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国在《人间词话》中也有所描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香炉其本来的功能有熏衣、熏被、熏屋以及佛教用香。其实,对于达官贵族,文人士大夫们而言,他们更加注重香炉的造型美,借助香烟袅袅溢出,借助燃香之时的味与静来烘托一种情境氛围,以达到身心俱静,超凡脱俗的效果,人们可以在特定的意境中远离纷争的世俗,获得一时的解脱。对于这方面的考量,在古代典型香炉的设计中即可看出。如:汉代的典型香炉――博山炉,其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博山形的器盖,在出土的博山炉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山炉的演变过程:早期的博山率炉盖为圆豆形而到后期逐渐高耸呈山形,炉盖分为上下俩层,上层铸重叠的山峦,路附上镂刻飞翔的神兽,如虎、龙。朱雀等;盖顶凸起装饰部分由单一鸟形、圈形逐渐变为山形顶;炉柄为双手叉腰的羽人形象,或为半蹲的人物造型,到了西汉晚期,出于实用的考虑,一部分博山炉炉座下还设计了承盘,用以盛水辅助熏香,同时又可以承接炉灰避免环境污染,这是中国最早的“绿色设计”的典范。这种形态的变化,正与中国人燃香时想营造的意境息息相关,在古人的心中,山代表安定、生长、养物,人们认为山上居住着各种神灵,因此逐渐产生了人们对于山的敬仰与崇拜。为了给使用者营造流云四绕、神人居住、海中仙山的仙境美,博山炉炉盖的设计多为高耸的山形,层峦叠嶂,有些还有飞禽走兽穿梭其间,其出烟镂孔往往依山势而镂,有一些还将镂孔隐藏于山峦之间,若影若现。当香料在香炉腹部燃烧时,山峰被淡淡地香烟所笼罩,美不胜收。
三、中国古代香炉使用中的多维度通感体验
焚香的过程其实是从真实到意象,从意象到空灵的多维度通感体验。视觉意象通过主体的联想、理解、经验、情感等,带动了全面感觉的迸发,由视觉带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的共鸣。
视觉,即观感,主要是由香炉的色彩、纹样、空间结构带给人一系列丰富的讯息;嗅觉,在香炉中的体现即为“香”,是燃香带给人们的疏离感的一种体现;“触”强调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对话;听觉,则强调炉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许多人多半以为这是故弄玄虚的说辞,其实不然,《列子?皇帝篇》中写道:“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而苏州狮子园里“读画”“听香”的牌匾赫然在目。
以唐代的香?挛?例。香?拢?又称香囊,被中香炉或被中香?拢?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香炉之一。香?碌慕峁固厥猓?无论香?氯绾喂龆?,里面燃烧着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是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其材质多为金银,种类主要有四种。一,手持式香?拢?这类香?掠直怀莆?暖手炉,是明清时期人们使用的暖手炉的前身;二,被中香炉,主要的作用是床上熏被,此类香?乱话愕咨嫌幸桓鐾信蹋蝗?,袖香,又名香袖,是将香?伦叭胄∷解沃校?明清时期的香囊由此产生;四,可悬挂香?拢?这类香?露加幸桓?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