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学校稳定发展启示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学校稳定发展启示
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给后人留下的光辉教育思想足以照耀千年,在现代社会仍有充分的利用价值。蔡元培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领会和揣摩。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精华,对今天的大学稳定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大学教育;高校稳定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0)29-0005-04
蔡元培(1868~1940),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鹤卿,号孑民,出身于世代经商的家庭。祖父经营典当业,家至小康,所生七子,蔡元培父亲排行老大,为钱庄经理,在蔡元培童年时即去世。蔡元培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他5岁入私塾读书,先读启蒙字书,接着饱读经史,学做八股文。16岁(1883年)考中秀才,而后在家乡“设馆教书”两年,特别崇拜宋儒,笃守孝道。22岁(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但未参加殿试。25岁(1892年)再去北京补殿试,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27岁(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籍,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显示出他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开放心态。[1]蔡元培将个人学识与时代要求紧密联系起来,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形成并实践了自己一系列完整而又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一生形成无数足以光耀千年的教育思想,其中,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形成的大学教育思想尤为令人瞩目。
1.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
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仅为混资历、谋官位。学生对专任的教员不欢迎,教学认真的教师反遭反对,而对于由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教员,虽时常请假,年年发旧讲义,亦十分受欢迎,以为有此师生关系,毕业后可奥援。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对学生说:“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于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犹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之人格。”[2]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明确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如“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等等,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他认为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盛极一时。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酝酿发祥的思想摇篮。蔡元培“思想自由、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