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用植物太子参3种病害病原鉴定与病害分析
药用植物太子参3种病害病原鉴定与病害分析
摘要:2014―2015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Radix pseudostellariae)发现了2种新的真菌病害和1种生理性病害。经实地调查、组织分离和显微鉴定,在发病块茎上得到主要致病菌博宁刺盘孢(Colletotrichum boninense)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病叶上得到的致病菌为茄匐柄霉(Stemphylium solani),同时还发现因棚内光照过强导致生理性病害高温日灼病。
关键词:太子参;腐烂病;褐斑病;高温日灼病;病原
中图分类号: S435.6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177-03
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别称孩儿参、童参、四叶参等,属常用滋补类药材,具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等作用。太子参已被我国卫生部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为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太子参在治疗肝炎、糖尿病、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症、甲亢、淋巴结核等疑难病症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由于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太子参种植面积和区域迅速扩大,连作面积不断增加,块茎、叶片常出现真菌病害,某些真菌病害危害逐年加重,导致太子参减产15%~50%[2]。对太子参真菌病害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太子参病毒病、白绢病、立枯病、根腐病、叶斑病是太子参的常见病害[3-8]。2014―2015年,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太子参种植地发生了腐烂病、褐斑病2种真菌病害以及高温日灼病,其中褐斑病、高温日灼病是首发病害,给太子参产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研究现对3种病害进行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室外调查于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太子参种植地进行。室内试验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实验室进行。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太子参种植地调查和采集标本,记录病害发生的特点和症状,并采集新鲜标本用于病原分离和鉴定。
1.1 材料
PSA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移植针、显微镜、电磁炉、微波炉等。工业乙醇、70%乙醇、0.1% HgCl2溶液、95%链霉素。
1.2 方法
1.2.1 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观察并描述太子参病组织的表面病斑形态、颜色、大小及危害程度等,并对发病部位进行拍照。
1.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太子参发病块茎进行病原菌分离,切取块茎病组织3块,倒置于37 ℃培养2~3 d。挑菌落并继续分离纯化,直至获得纯培养。对显微镜下病原菌进行拍照,并对菌丝和孢子大小进行测量、记录。切取病叶组织4~5 mm小块,置于70%乙醇中浸2~3 s,接着将病组织移入0.1% HgCl2溶液中浸2 min;最后将病组织转移到无菌水中漂洗3遍,并将组织移到PSA培养基上培养。将培养皿置于28 ℃电热恒温箱里培养3~5 d,挑取组织周围的菌丝放进加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上继续培养5~7 d,获得纯培养,再对显微镜下的病原菌进行拍照,并测量、记录菌丝、孢子大小。
1.2.3 生理性病害的诊断 因发病部位没有致病菌,所以主要观察发病症状并调查环境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子参腐烂病
2.1.1 太子参腐烂病的症状观察与描述 太子参腐烂病发病的主要部位为地下根部。病部首先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很快扩展凹陷,病部呈黄褐色,长约0.5 cm,病健交界处明显。此病害发展迅速,可导致太子参根部腐烂变质,田间发病时,以发病部位为中心向四周迅速蔓延(图1)。
2.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该菌菌落絮状,平铺,背面橘黄色;菌丝稀疏,初期白色,后期暗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多数一端钝圆,一端稍尖,内有2个油球,具脐点,大小为(7.0~10.0)μm×(5.0~8.0)μm。采用16S rDNA测序和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8],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博宁刺盘孢(Colletotrichum boninense)(图2),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刺盘孢属真菌。
菌丝透明,具分隔,在侧生的孢子梗上长出孢子。大型孢子镰刀形,略弯,向两端均匀变尖,1~3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大小为(21.0~28.0)μm×(2.5~4.0)μm。产孢细胞短,在菌丝上直接产生或者在分生孢子座上呈丛生状。小型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数量多,假头状着生于产孢细胞上,大小为(5.0~12.0.0)μm×(2.0~3.5)μm。采用16S rDNA测序和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