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华裔文学中中国形象构建与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中中国形象构建与发展
【摘要】在中美文化的影响下,美国华裔作家笔下所展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而是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认知,折射出他们对两种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对自身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变迁,华裔作家们受所处的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通过其独特的渠道来感知中国形象,加上他们对中国情况了解情况不尽相同的,因而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由此可见,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过程。
【关键词】华裔文学 中国形象 构建与发展 华裔作家 时代背景
美国华裔文学的构建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华裔作家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相应的呈现着各自的特点。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
1.早期旅美华人作家。虽然早期旅美华人作家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的特殊身份,受到中美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已经不能纯粹的以一个“局内人”的眼光来描写中国,但是早期的旅美华人作家?ψ晕业奈幕?身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疑虑,而对母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作为早期旅美华人作家的代表人物,容闳与李恩富因为自小赴美留学,所以他们,以一种“局内人”加“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审视母国。
李恩富以其赴美留学以及个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在这部作品中,李恩富生动形象、详尽地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从家庭生活到游戏娱乐,从私塾教育到宗教活动,从传统节日到说书趣闻。通过这样细致的描述,归根结底,李恩富的最终目的是试图消除美国人对华人的误解,同时也希望为在美华人赢得尊严,争取应有的权利。
经历相似的容闳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却与李恩富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1909年,他出版了《西学东渐》,书中详细介绍了其美国的学习经历及后来为在华留学的中国儿童争取官费留学一事。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接受了17年完整的西方教育,曾受到了欧美慈善资金的支持完成学业。因此,在其自传中,他将美国描绘为形象高尚且热衷于公益和教育的国家。总体而言,在容闳笔下,美国是一个文明国度,即使美国人眼中捎带种族歧视。容闳在建构中国形象时,将祖国视为缺乏人权的落后国家。然而,他却无时无刻不表露出对于这样一个令人忧心的母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早期华裔作家之一的林语堂却试图在西方读者面前营造出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文中国形象。他的小说《吾国吾民》中侧重叙述了文明古国的美好,其中无疑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优秀元素和理想方面,他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向西方世界全面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高雅恬淡的生活艺术,以树立全新的中国形象,试图促进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他敢于直陈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因为他“相信自己国家具有坦率与自豪的资本,可以坦诚地暴露她的缺陷,公布她的麻烦,而用不着涂脂抹粉,用不着讳疾忌医。”由此可看到他流露出对祖国的爱国热情。因此,他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对中国形象进行塑造的。
最为欧亚裔女作家水仙花,本名为埃迪思?冒德?伊顿。当时,美国白人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对其他种族进行公然的歧视与迫害,作为黄种人的华人在美国生活的非常艰难,经济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作为具有白人面孔的华裔女子,埃迪思?冒德?伊顿也同样遭受了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几经痛苦的挣扎和徘徊后,她终于鼓足勇气,打破沉默,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署名“水仙花”为笔名,开始书写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活,记录下华裔社区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为纠正美国人心目中扭曲的华人形象而努力。
水仙花“既不放大华人的丑陋,也不一味美化华人,更不欲按照种族来划分优劣。她所关注的重点是人性。”她以惊人的勇气强调了自己的桥梁作用:“终究我不是具有民族性的,也不必焦虑地把自己归属于哪个民族。个性高于民族性。我把我的右手交给西方,我的左手交给东方,希望他们不要彻底毁掉在他们之间的这条无足轻重的连接线”。从此可以看出,她不仅向白人主流社会非“白”即“劣”的观念进行抗争,努力改变华人在西方社会负面的刻板形象,表达被边缘化和被妖魔化的华人的心声,还希望通过自己的桥梁作用带动东西方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消除种族之间的隔阂。
2. 20世纪40年代。与早期华裔作家不同,这一时期,华裔作家们为获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所发表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的期待,更加注重按照白人的想象来塑造华裔形象,强化华裔的可同化性,试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刘裔昌是这一时期对美国文化极力认同的典型华裔作家,为了表示他对美国的热爱和自身对美国主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