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舍与得境界呈现与价值多元
舍与得境界呈现与价值多元
摘要:在金庸的作品中,舍与得是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他在刻画人生境界时,经常突出这一哲理的重要性,而落实到具体情境之中,故事的展开又有无心之舍和有心之舍的不同,前者体现在故事发展的自然流程中,后者则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舍与得也有其复杂的多元性,因而金庸在小说中界定为人性之正、人性之常。金庸以小说来表现佛理,作者不是刻意谈理,因而也就体现出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舍;得;金庸;武侠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5-0070-05
金庸武侠小说中体现着丰富的佛教思想,已经为研究者所公认,但具体地看,佛教思想如何化用在小说中,又如何对塑造人物、展开细节、深化思想起到作用,则似乎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拟从舍与得这一对范畴出发,对此略事讨论。
一、舍与得的理念
“舍”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俱舍论》卷四、《品类足论》卷四等皆有记载,意谓平等正直,无警觉之性,而住于寂静之心。《大昆婆沙论》卷九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均以舍为七觉五支中的舍觉支。不过,具体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却也往往不必作复杂的理解,只要明了舍与得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富有哲理的启发。
舍与得是一对范畴,无舍即无得,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成佛前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曾受正宗的婆罗门文化教育。青少年时,生活非常奢侈。据《增一尼迦那》的《柔软经》记载佛陀自述:“我很娇贵,非常娇贵,无比娇贵。在我父亲家中,为我建造了蓝莲花池、红莲花池和白莲花池。我不使用不是迦尸产的檀香木,我的头巾、内衣和外衣都用迦尸布料。在我的上方,日夜撑着白帐篷,以免我受冷、受热,沾染尘土或雨露。我有三座宫殿:一座冬宫,一座夏宫,一座雨宫。在雨季的四个月里,女歌手们侍奉我,我从不下殿。别人家的奴仆吃碎米粥,而我父亲家的奴仆吃米饭和肉。”但29岁时,他通过观察,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诸多苦恼,因而毅然决定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中尼迦耶》第二十六《圣求经》记载了他的自述:“在我觉醒之前,我只是一个尚未开悟的菩萨,自身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和污秽,也追求受缚于这些的事物。于是,我想,自身受缚于这些,看到其中的祸患,能否追求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忧愁、无污秽,达到无上解脱,达到涅???”释迦牟尼的证道,正好体现出了由舍到得的过程:王子位高权重,荣华富贵,固然为世俗所羡慕向往者,而释迦牟尼毅然舍弃之,由此得到正果。可见无舍即无得,敢于舍才能得。舍,并不是消极的行为,而是一种大智大勇的体现。
与此相应,佛教中就有众多舍身的例子。如《涅??经》卷十四记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化身为形容恐怖的罗刹,宣说偈语,婆罗门闻前半部非常欢喜,但罗刹欲食其血肉,始肯相告后半部分。婆罗门乃从高树上投身而下,罗刹顿现帝释身形,自空中接婆罗门于地。释尊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又如《大庄严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四等典籍记载尸昆王的事迹:在过去世时,阎浮提有一位尸昆迦王,一日,遇到到一只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飞到他的腋下,尸昆迦王以慈悲,自割己肉,以代鸽肉。当然,关于这个例子,也可以作为慈悲心来看待,金庸本人在其武侠小说中也多次这样用过,如《鹿鼎记》第二十四回《爱河纵涸须千劫苦海难量为一慈》,《天龙八部》第三十五章《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射雕英雄传》第三十回《一灯大师》,都有相关内容。金庸小说多次引用这个故事,应该不是偶然的。
当然,舍与得在佛教中也并不都是这种类型,还可以上升到一种理念,以之来表现某种境界。如《金刚经》中所提到的舍筏登岸,即为一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中,讨论了悟真空无相的道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取法,也不取非法,也就是两方面都不执着:取法则泥于法,取非法则泥于空。所以如来用舟筏渡河来比喻:“知我说法,以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既渡河,就应该舍筏而登岸,也就是舍法而破法执。也就是傅大士在注释这一句中所说的:“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如来》,写唐僧等一行众人来到灵山,只见一道活水,八九里宽阔,波涛汹涌,无法得渡。正无奈处,下游有一只船撑过来,却是只无底船,撑船的是接引佛祖。唐僧被孙悟空推到船中,佛祖轻轻用力撑开,“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的跳上彼岸。……四众上岸回头,连无底船儿却不知去向”。这是非常形象化地描写“舍筏登岸”,这里所阐释出来的破执之说,当然能提供多方面的启发。如果加以比附,则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无招破有招”,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从佛学而来的思考,确实能够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