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互文性运用.docVIP

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互文性运用.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互文性运用

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互文性运用   怀古诗是唐代诗歌类型中重要的一种,作为唐诗研究的专家,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他站在西方的视野中,运用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将互有关联的怀古诗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唐代怀古诗的网络“档案”,从同韵、借词、同主题几个方面,剖析了他眼中的唐代怀古诗,为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怀古诗提供了范式。   [关键词]汉学家;互文性;唐代;怀古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2-0108-05   殷晓燕(1976―),女,文学博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文艺美学。(四川成都 610064)      “互文性”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朱丽娅#8226;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transtextuality);(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一般称作intertextu-ality)。”[1](P211)此概念后来成为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术语,并在解构批评的阵营里发扬光大。解构主义者们认为:“文学作品(亦称文本)内部的文字符号、语言系统、社会情节、知识话语等并不是单一的,而与其他文本及广泛的知识话语具有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2](P431-432)耶鲁大学既是美国新批评派重镇,又是解构批评的要塞,它也是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接受知识的熏陶并走上学术之路的地方。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宇文所安,将此方法运用到他对唐诗的解读中。      一、研究对象与“互文性”的交集      朱丽娅#8226;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3](P947)也就是说,任何文本的生成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在与其他文本的参照与借鉴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或话语。因此,对文本或作品的阐释与理解也要放在相应的环节中进行,在一个具有相互关系的网络中,才能更好地对文本进行鉴定与欣赏。   唐代以前的怀古诗基本上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与咏史的题材相近,使怀古诗一直处于附属咏史诗的地位。所以,历来怀古与咏史的界限处于不甚清晰的状态。有学者认为怀古便是咏史,咏史就是怀古。究其原因可能是怀古诗中的历史遗迹都连着史实,而遗迹也因沾染了主体情性而与史实相关联,同时内涵的审美意义因超越了史实的存在而具有价值,因此为后世作者所注意。但作为一个特别的、具有一定历史内涵和美学意义的体类,怀古诗应有自己独立的价值意义。《文镜秘府论》称:“诗有览古者,经古人之成败(之地),咏之是也;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4](P298)就是说,怀古诗的诗人不仅要有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亲身接触历史遗迹的经历。“必切时地”是怀古诗在形式上最为本质的特征,这正如施蛰存所说:“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5](P680)对此,宇文所安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怀古,通常是因对历史遗迹的游览而起,并非常流行于唐代。”[6](P186)   中唐之前,特别是充满活力的初唐阶段,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文人士子们,面对社会的安定、政治的清明和国家的日益强盛,他们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在寒窗苦读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昂扬的斗志使他们根本无暇将目光停留在历史的废墟中。直到中唐过后,特别是晚唐之时,强大的帝国几经沉浮只剩日薄西山之景,这座大厦即将毁于一旦,正是他们发思古幽情之际。面对废墟、残宫、坟墓、荒殿、夕阳、孤庙等各种古代遗迹,以一种冷峻的眼光审视古人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思想超越于历史和现实之上,直指浩瀚的宇宙意识。如宇文所安认为:以“金陵”主题的怀古诗《凌?v台》(许浑)诗中所出现的情景作为缺失的场景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分量,这些场景中的废墟、残留的碑石、坟墓、宫殿等都是过去豪华的见证。而这些过去的事物如今已经长埋地下,或者清新的谷物已经生长在这片古代壮观的场地上。经受了风雨侵袭并替换了几代人存在的自然,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用自然的长久反衬了王朝的兴亡与人世替代的频繁。   法国的蒂费纳#8226;萨莫瓦约在其《互文性研究》一书的引言中,对“互文性”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诚然,文学是在它与世界的关系中写成,但更是在它同自己、同自己的历史的关系中写成的。文学的历史是文学作品自始至终不断产生的一段悠远历程。如果说文学作品是它自己的源头(即其个性,originalite),那它同时又是一个大家族的一员。而它又多多少少反映了这一存在。文学大家族如同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