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物价值动态结构
论文物价值动态结构
[摘要]文物价值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判断没有终极结论,遵循着不确定原理;它的价值追求受到认知主体主观价值的干涉和影响,呈现出多元互动模态。本文通过具体实践,对文物的本体属性及价值体系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拓展与摸索。
[关键词]文物价值;动态结构;不确定原理;多元互动模态
[中图分类号]K875/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4-0064-02
一、文物价值的本体思辨
什么是价值?我国权威的汉语词典都把马克思的价值表述作为释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社会劳动。”其实,这只是价值在经济学的表现形式,并非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本体。
哲学上价值核心与灵魂是超越性,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和概括力,它超越一切具体事物却又无处不在地与具体事物发生内在联系,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理论界一种较为普适性的关于价值的定义是“客观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比如一块普通碗的碎片,我们觉得它毫无价值,会当作垃圾扫走。如果这碗的碎片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物,那么它便有了新的文物意义,具有重大价值。它既有历史性,又可作科学研究资料,一些专家甚至还可以从碎片中看到稚拙、简洁的艺术美感。
我们对文物价值的研究和讨论,就是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国学者对文物价值的界定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应该指出,这三种价值在逻辑上只是文物价值概念不周延的外延,它们属于文物价值的重要形态,并不是全部。
研究文物价值最大的误区是把文物价值视作一个凝固不变的静态结构。文物的一切,包括年代、地点、历史联系、文化基因、社会习俗,甚至文物的每一个细节,都由权威专家作出终极性定论,无可置疑,不容争辩。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文物只能默默地等待一代又一代人遵照权威专家的指引,来作规定性鉴赏、认知,不得越雷池半步。
其实,文物价值是一个动态结构。它的运动形式不局限于模糊、多义的“漂移”,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我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也不例外。那种坚持文物价值一经确定即亘古不变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归谬。
二、文物价值的不确定原理
价值研究与范畴的核心选题首先是价值判断。由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介入,文物价值判断如碳14、热释光、古地磁等检测方式,文物断代的测定已接近精确化。学者、专家在此基础上展开种种研判,作出权威的价值结论。结论一旦作出,很少有人敢怀疑其正确性,更不要说对结论发起挑战。
倘若真有人提出质疑,最常见的批评是“不懂科学”。其实,说此话的人才是真正不懂科学。因为科学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可重复性,二是证伪性。凡是符合科学的东西,可以反复实验测定,并且容许和欢迎争论证伪。文物价值判断也一样,应该容许、欢迎挑战,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权威并不是真理的别名。
不妨看看文物界证伪的一些情况。我国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著名的宫廷铸器,为国家一级文物。此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崇高、庄严,充满威慑力度又洋溢着神秘美感。单单为“司母戊”三个字,学术界就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关于司母戊鼎的其他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难分真假。
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贾湖骨笛,以鹤骨为材质,经碳14测定为9000年前的文物。它的发现不但轰动文物界,更使一些音乐人士欣喜若狂:一是此发现把中国音乐史前推了6000多年;二是七音阶我国古已有之,非西方独擅。过去认为我国只有五音律传统,使我们饱受“不够科学”的诟病。如今扬眉吐气,让音乐界人士兴奋了好一阵子。冷静下来后,研究者的疑问一个接一个:一根兽骨上有几个孔,何以确定为乐器?笛孔的圆洞是那样圆而匀整,足与现代技术比美。媲美9000年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竟有如此精妙的工艺?既然9000年前我们的先祖都能吹奏七音阶,甚至还能吹出半音变化,直逼西洋十二平均律,为什么传下来的音乐都是五声音阶?骨笛在考古史上前后都没有相应的文物作为链接佐证,难道它只是一闪而没的陨星,今天又突然从地下冒出来?
文物界层出不穷的证伪情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文物价值没有颠扑不破、铁打不移的绝对判断。只要你认为结论是科学的,就要有被证伪的可能和担当。从这个意义上看,文物价值处于一种多值判断的“概率云”状态中,它不能也不应有什么终极性裁定。专家、学者的权威判断,应该是探索文物价值内涵的指向性路标,而不是“行人止步”的警示牌。
文物价值的一条基本规则就是不确定原理,它是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两大动因之一。同时,文物价值的不确定状态也正是文物的魅力所在。
三、主观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多元互动
文物价值动态结构的第二动因,是认知主体的主观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多元互动。文物不是孤立的存在体,它与认知主体发生对立统一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