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传统礼仪当代价值
论传统礼仪当代价值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了解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人际关系,规范行为举止,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综观古今礼仪,其特征有三:即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多样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重新审视礼仪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礼仪的伦理价值的梳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善的和谐,这种和谐对陶冶、熔铸人的性情,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方式不能比拟的。
关键词:礼仪;价值:特征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0-0153-04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饮誉四海,以崇尚道德教化扬名八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礼仪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人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完善的种种礼仪,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从而使人类社会规范、有序地运转。良好的交往礼仪体现着一个团体乃至国家的尊严。影响着团体乃至国家间关系的消长。甚至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和国家的兴亡。古人说过:“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札仪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职能作用。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了解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人际关系,规范行为举止。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一、礼仪的溯源
古代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在中国的古代,礼仪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礼仪,几乎是“礼”的代名词,它包括典章制度、朝政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治国根本、做人本分等。狭义的礼仪,主要指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礼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礼仪的概念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时代。《诗经?庸风?相鼠》一诗写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由此可见,在2000余年前。华夏民族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当时的人们即认为那些不懂得礼、没有礼的人禽兽不如,诅咒他们早点死去,从道德上对一个不知道礼仪的人宣判了死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道德舆论的震慑力量的礼治社会中,谁也不敢去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违礼的事情,“礼”成为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媒介。
真正将礼仪从理论上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则是春秋时期及其以后的事情。在诸子百家中,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礼”的贡献最大。在半部《论语》中包括礼意、礼仪、礼制、礼法内容的“礼”出现次数,仅次于“仁”的出现频率。他从修复《周礼》开始,成为“礼”的理论之集大成者,而记述其言行思想的《论语》的核心是“知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礼是仁的目的与最终结果。礼的实际作用决定了它成为后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主要依据。
从春秋以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对“礼”的作用推崇备至,纵览历代的经史子集,“礼”的内容随处可见,规定也极为详细具体。如古人通常说的“五礼”,亦即宾礼、嘉礼、凶礼、吉礼、军礼,就是对宾主相见、宴会喜庆、丧葬吊唁、祭祀天地神祗、供奉列祖列宗、行军作战兵车旌鸿不可变易的各种程式的规定。具体说,像宾礼规定,诸侯觐见时必须北面而见天子,诸侯叩见天子要俯首称臣,天子自称“寡人”。大夫、士人之间或问或答,也有不可违背的款式,否则谓之“失礼”。这些古代之礼既体现了“天子”的尊严神威,对维护社会伦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礼仪原本是民众的风俗习惯,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出于治理需要。将其中一部分风俗习惯固定化、程式化、复杂化、神秘化,上升为礼制。我国历史上,由于儒家的一再倡导,礼制对底层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提倡的礼,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无所不容,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如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诚信修睦、天下为公、以义制利等内容。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提升为一定的价值取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