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构达瓦孜历史发展对传统体育现实意义
解构达瓦孜历史发展对传统体育现实意义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田野调查法对达瓦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进行罗列加提炼,指出达瓦孜发展过程中的体育社会失调或病态现象,包括它的多层面性、局限性、寄生性、安全性。本文旨在通过现象看本质,在问题中寻求发展进步,以促进和深化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健全民族传统体育体制,增强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
关键词:达瓦孜;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94-03
达瓦孜,维吾尔语称“达尔阿齐克西”,即“高空走绳”,为上高架踩大绳的意思。维吾尔语,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达(尔)”是悬空的意思,“瓦孜”是嗜好做某件事的人。通俗解释其现代意思可以为:单人或双人从地面踩绳走到高空横着的一条较细的绳索上,再在高空中踩在绳索上做表演,或跑或跳,或坐或舞,或倒立或倒走,又或双人相向通过等等。表演者在高空的绳索上做着各种难度动作,表演不能不说惊险,观者都会叹为观止,表演的精彩程度不言而喻。
一、各历史时期的达瓦孜
1.在我国汉代时期,对高空走绳就有了记载。从现存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文物图像中,如,东汉蔡质汉仪记载: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将’‘大夫’百官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陛觐,庭燎,宗室诸刘亲会,万人以上,立西面,作九宾散乐,舍利兽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作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长八丈,出水遨戏水于庭,炫耀日光,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又蹋局出身,藏形于斗中,钟磬并作,倡乐毕,作鱼龙曼延[1]。从这段文献记载中,我们看到当时的道具用的丝绳(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表演形式是由两位女艺人在绳上对舞(两倡女对舞),汉仪中的这段描述是我国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对高空走绳的记载。
2.到了隋唐时期,高空走绳有了创新并不断在发展,不仅是在表演形式,而且在表演内容上增加了一定难度。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到,如,隋书的音乐志中记载了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的走绳技表演中,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歌舞不辍,又为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瓮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异之,并二人戴竿,其上有舞,忽然腾透而换易之。同时唐杰出的外交家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有关于走索和古印度高空走绳在文化上的交流[2]。早期的达瓦孜不断地发展,到了隋唐时期,表演不论是技巧,还是表演的形式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再就是绳上的表演内容也越来越难,并且增添了配乐,同时有了文化的交流。
3.到了宋元时期,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到,如马端临撰写的一部长达348卷的《文献通考》中记载了从上古到宋宁宗时期(1195―1224)典章制度的沿革情况。“踏索”在宋朝时期属于杂乐百戏之一,并隶属于禁军中虎翼军的左右军管理,平时各归其家,自行演出,只有当皇宫举行宴会需要他们助兴时,便按照名单通知他们[3]。踏索同于走索,在宋元时期,表演者并不是一定要以这杂戏为正式的职业,主要为皇宫及达官贵人表演,同时可以看出这种走绳已经被管理层控制。
4.到了明朝时期,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到,如明代王圻编的《三才图会》有一幅《高■图》,描绘了民间表演绳伎的情景:两边竖起双杆,中间架起横绳,女艺人手持长竿来回走动,绳架旁边有同伙敲锣助威,制造气氛,地上放着三股叉等道具,男女老少围在四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4]。走索在这时期表演者依然是女艺人,同时也有音乐伴奏,而且表演已经流传到民间,在节日里进行表演,为民众节日增加气氛,也以民间组织为主。
5.到了清朝时期,长年战争的纷争,使得天山南北重新统一,达瓦孜技艺在中原再次盛行起来,从文献资料中也可以了解到,如,清朝文献通考载有回部乐伎铜绳条目:使用铜绳一根,径二寸,长一丈余;或用麻绳一根,径二寸,长三丈余,横于架木之上,架木高二丈五尺,又用麻绳一根,斜坠于地,拴于橛,一边立桅木一根,高六丈,回人服彩衣,两手执木一根,赤足自地登绳而上,履绳而走,往返游跃于绳上,既而又服其靴,足掌下加一铜盘,踏一立木,径二寸许,高五寸许,游于绳上,亦可或履、或行、或跳、或跃、或跨而骑、或坐而起,如履平地然[5]。到了清代就有了比较详尽的记载,高空走绳在道具上亦有所变化,用铜绳或麻绳代替了原来的丝绳,绳子的长度比前期略短,在表演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表演内容的难度也不断加强,已经与今天的达瓦孜相差不多,民间和皇宫都有表演,而且比较常见。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新疆英吉沙县农民吾守尔?木沙,受邀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