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联大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西南联大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其主要的经验是:有卓越的办学思想;有一流的教师阵容;还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西南联大;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8)04-0073-03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中文名称易社强)曾对西南联大研究了10余年,多次到大陆和台湾进行调查访问,并写出了专著。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1]。一连用了五个“最”来描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到底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致使依色雷尔如此感叹?下列几组数字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西南联大从1937年8月到1946年7月底,9年之中,前后在校学生约8 000人,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3 882人。1948年中央研究院建立院士制度,首届院士81人中,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者27人,占院士总数1/3。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评选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首届学部委员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中,有西南联大教师11人;数理化学部委员48人中,西南联大师生27人;生物地学学部84人中,有西南联大师生13人;技术科学学部40人中,西南联大师生有8人。从1955年至1997年,西南联大教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72人;学生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的有78人,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2人,2人为双院士,合计被评为院士者88人。定居在美国的原西南联大教师、学生有4人被评为中科院外籍院士。所以两院院士中的西南联大师生合计164人。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了23位为中国“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其中有8位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他们是: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杨嘉墀和屠守锷。西南联大的学生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先后获得2001、2003、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
大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同出于一所大学――西南联大,表明西南联大较好地遵循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规律,把握了创新人才成长的特点,是杰出的创新人才集中涌现的富矿和高地。西南联大培养创新人才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一、培养通才的办学思想与培养模式
一所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种人才,这与大学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及其所采取的培养模式关系极大。西南联大是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起来的一所临时大学,当时国民政府规定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作为联大常委,轮流负责主持西南联大。但由于张伯苓、蒋梦麟常住重庆,从1937年到1946年,实际上都是梅贻琦在主持联大事务。梅贻琦早年毕业于南开中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学者,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积极主张通才教育。他在《大学一解》中说:“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只润身而己,亦所以自通于人也,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3](P.105)他在另一篇重要著述《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中指出:“大学教育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他的最大目的原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农等学院所要培植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方面以上的综合通才。他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工学院毕业的人才,对于此一工程与彼一工程之间,对于工的理论与工的技术之间,对于物的道理与人的道理之间,都应当充分了解,虽不能游刃有余,最少在这错综复杂的情境之中,可以有最低限度的周旋能力。惟有这种分子才能有组织工业的力量,才能成为国家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工业建设的领袖。”[3](P.105)
梅贻琦等人主张通才教育的思想是一贯的,早在1932年的一次讲话中,他就告诫清华学生:“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才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3](P.105)
培养通才,作为西南联大的办学思想,它还反映在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着重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年级的多数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文法学院和师范学院的文科各系必须学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