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上海戏曲过去现状与振兴对策
论上海戏曲过去现状与振兴对策
摘要:上海自明代以来,戏曲活动极为繁胜。从二十世纪初,上海在保存昆曲、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民间小戏培育成戏曲剧种、开创京剧海派、打造戏曲名家、探索现代戏曲的表演范式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今日上海虽然仍有着一流的演出团体,有着雄厚的财力,也有着许多迷恋戏曲的观众,但没有像过去那样,在全国戏曲界起着领先的作用,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要振兴上海的戏曲,必须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人才;高度重视编演反映时代特征、表现普通民众生活的新剧目;打造一大批动漫戏曲片;大力培养戏曲观众;鼓励与扶持民营剧团;通过艺术评论等手段,提升领军人物的知名度。
关键词:上海;戏曲;振兴;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6―0077―12
一、前言
戏曲在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代中叶昆剧问世之后,上海渐渐地成了戏曲的重镇,尤其是在晚清至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在戏曲的保护、传承、改革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昆剧这样古老的剧种因依凭着上海人对传统文化的责任而得到了保存;京剧、梆子、粤剧因受上海文化的哺育而出现了新的生机;越剧因扎根在上海而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常锡滩簧、苏滩、姚滩、甬滩以及苏北的江淮小戏、香火戏因在上海的艺术温床上,才能够从民间小戏蜕化成锡剧、苏剧、姚剧、甬剧、淮剧、扬剧等戏曲剧种。同样因有了上海率先在现代戏编演方面所作的成功探索,才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兴起了长达十多年的戏曲现代戏的风暴。另外,上海新式舞台的建立,改变了戏曲长期以来演出于三面透空的旧式舞台与在茶园、厅堂里演出的方式,才有了实景的舞台美术;上海最早引进新式戏剧管理模式,打破班主家长制的管理体制,设置导演、编剧、作曲、舞美的编制,亦为全国戏曲界所效法。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对戏曲表演团体的体制、演职人员的人事制度和对剧目、表演、音乐、舞美、营销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试验,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它们能够在我们未来的保护与传承戏曲的工作中给予有益的启示。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地调查、研究、反思与总结。
此篇文章就是在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其指导思想有三点:一是客观地描述上海戏曲的生存状态;二是总结上海过去与现在戏曲工作上的经验与不足;三是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供领导部门与戏曲行业参考。
二、上海戏曲的历史贡献
据云间(上海地区旧时的别称)人夏庭芝《青楼集》记载,上海地区至迟在元代泰定年间就有了戏曲活动,如“杂剧为当时所推”的维扬名妓翠荷秀,后嫁松江石万户,终老于此。松江本地的著名艺人则有顾山山、天生秀。顾山山“资性明慧,技巧绝伦……老于松江,而花旦杂剧,犹少年时体态。后辈且蒙其指教,人多称赏之。”许多著名演员麇集于此,当然就会有勾栏之类的演出场所。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记载,松江府前的勾栏,曾因垮塌而压死多人。
明清两代,上海地区的戏曲活动极为繁胜。明天顺年间松江人徐霖,长期生活在南京,“命伶童侍女被其新声,都人竞传而歌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他撰有传奇《绣襦》、《三元》、《梅花》、《留鞋》、《枕中》、《种瓜》、《两团圆》等,皆行于世。明弘治到正德年间,嘉定县有剧作家沈龄(字寿卿,一字无寿),作有《三元记》、《四喜记》、《娇红记》、《龙泉记》四种传奇。同时同里的作家还有沈采,亦作有《四节记》、《还带记》、《千金记》等传奇。二人的作品皆为吕天成的《曲品》所著录。
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昆山腔改造成“水磨调”之后,因其地理邻近的原因,很快就为上海地区的人所学唱。明嘉、隆间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介绍道:“松江近日有一谚语,盖指年来风俗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二郡接壤,习气近也。谚日:一清诳,圆头扇骨揩得光浪荡。……九清诳,不知腔板再学魏良辅唱……”。不久,梁辰鱼将新腔运用到他所新编的剧目《浣沙记》中,使昆曲由清唱的曲调遽然变成了一个剧种的声腔,而《浣沙记》问世期间,上海地区就演出过。“昆山梁伯龙负词曲盛名,作《浣沙记》至传海外。后游青浦,值屠公(隆)为令,以上客礼之,命优人演其新剧。每遇佳句辄浮大白酬之。”
明代的上海,许多巨绅大贾都置有家班,如松间何良俊家“自先祖以来即有戏剧”,“习箫鼓弦索”以北曲擅胜。据万历间上海人潘允端《玉华堂日记》记载,昆剧兴起后,他和一班文士缙绅如华亭顾正心、陈大廷等从苏州购得戏子来培养家班。一时间,班社云集,除了潘、顾、陈三家之外,著名的还有秦凤楼家班、顾亭林家班、顾青宇家班、陈明所家班、施绍莘家班、徐阶家班、董其昌家班以及姚家班。而潘允端家班的演剧活动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