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摘要]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今天浪漫王朝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拜伦为我们歌唱反抗精神的可贵,雨果向人们宣扬人道主义的理想,而普希金成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用理想化的手法描写情感,用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刻画历史,并使浪漫主义思潮在遥远的东方引起共鸣。郭沫若、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创作就得益于这种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浪漫主义 文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820202-02
文学是社会最为生动的描述和最为深刻的反思。西方文学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学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不同的文学创作时期,另是不同的文学流派,当然不同的时期对应着不同文学流派。从时期来划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资本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文学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拜伦,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等。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引进中国。那一时期的鲁迅、苏曼殊、包天笑、曾朴等人,先后翻译介绍了欧洲浪漫派作家的作品。到20年代,创造社成立,郭沫若的《女神》与郁达夫的《沉沦》相继发表,“湖畔”四诗人写出大量优美的篇章,前期新月派的新诗创作日渐成熟,浪漫主义在中国发出最强音。而爱国学者从西方浪漫主义吸收有利于所谓“文学革命”的宇宙观、生命观、社会观和文艺观,启发了新派诗人追求切近时代的个人艺术风格。
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忧郁情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钟情于忧郁之美。“诗人雪莱说:‘最甜美的诗歌往往就是述说最忧伤的思想’”(孙建芳,1994:15)。拜伦曾在《少侠哈罗尔德游记》中塑造了一位云游四方、性格忧郁的“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雨果也在《秋叶集》中描写了他的个人生活和内心感受的忧郁情怀。在西方文学中,浪漫主义作为感伤主义的直接衍生物,忧郁、悲哀的审美传统。“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宿命的嗟怨”(朱寿同,2002:56)这种感伤色彩是浪漫主义的主导风格。
忧郁情怀表现在:一是寻求宗教的拯救,感受上帝之爱。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夏多布里昂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被认为是忧郁的政治气氛和时代气氛的最典型的代表。宗教被与人们忧郁痛苦的心灵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拯救方式和新的人道主义追求。二是回归宁静的自然,获得心灵慰藉。 浪漫主义作家深受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厌恶城市文明,而全身心的投入自然的怀抱,真诚地讴歌大自然,展示它的力量、和谐与美,赞美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恩惠以及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影响。比如“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就是位真正自觉的大自然的歌手,在他的笔下,自然万物总表现出一种超越世界的力量。
当人类的情感受到压抑时,他们需要一个倾诉的缺口。“雨果在《忧郁》(1838)一诗最后一行感叹道:‘呵,森林!深沉的树木!孤独!隐避的所在地!’”(闻家驷,2000:198)。可见对于丑恶的社会现象,诗人实在看不下去,不得不向大自然呼号,寻求隐避,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浪漫主义作家们乐意在生活中寻找的是那种与自身的情感体验十分近似的事物,而忧郁的笔触恰能给人以心灵震撼之美。
(二)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凸现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个性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西方的主观哲学家,即唯心派哲学家,如康德、席勒、尼采、柏格森等。二是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歌德、海涅、拜伦、济慈、惠特曼等。三是非理性的“世纪末”思潮,也就是某些现代主义文学派别。个性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力量是伟大的,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关注于人对自身的关照、审视和反思,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歌颂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要求精神的自由发展、强调个人感情的重要性,第一次以情感的方式高扬起自我的旗帜,从而把自我意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在:一、在对抗社会中推崇自由自我。如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雨果的戏剧《欧那尼》等推崇的是积极向上、充满反抗热情与力量的自我。二、在回归自然中寻找自然自我。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之父”卢梭为这些渴望精神自由的人们找到了归宿“回归自然”。“卢梭认为:人性本善,但腐朽黑暗的现实却使人性受到污染;人是自由的,但不断发展的技术文明力量却在慢慢侵蚀人的个性、独立和完整”(黄庭月,2006:36)。自然之歌在英国取得了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些作家不仅寻求自我与自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