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修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道教修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道教修德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道教将人视为身、心、灵三位一体的整体,认识到到道德、心理问题对健康的危害,形成了身体、心理、道德三层面密切相联的整体养生观,强调修德与养生的密切联系,对于当代人类颇具启示。      一、身德相养,性命双修      道教揭示了养德与养生的必然联系,强调修身养德是健康长生的前提。一些道经甚至直接将各种道德行为奉为去病强身的药方。如道经《崇百药》中就将“行宽心和”、“救祸济难”、“尊奉老者”、“内修孝悌”、“清廉守分”、“好生恶杀”、“廉洁忠信”等多种美德善行奉为有益于身心的百种良药。   相传为抱朴子所著的《养生论》中还揭示了欺诈、争斗等不良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文中说“行欺诈则神悲,行争竞则神沮”,将保持宽容平和、恬淡俭朴的美德视为重要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   宋元时期以张伯端为代表的金丹派所主张的性命双修内丹术更是充分体现了躯体、心理和精神相联互动的整体养生观。张伯端在《悟真篇?自序》中提出,命是性的载体,首先要有一个完好的命体作为基础,方可进而求性,“命之不存,性籽焉存?”而修性对修命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淡泊名利、清静寡欲、真朴无诈、与人为善,才可能进入虚静恬淡、心平气和的理想修炼状态。《悟真篇》第十一首律诗中说:“黄芽白雪不难寻,达者须凭德行深”。这就表明,命功修炼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而且需要以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道德修养作为基础。而命功修炼完成后,必须由命养性,向上参究心性,炼神还虚。而心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的道德心理状态,故心性修炼可视为一种心理调治和道德修养。   此后的全真道则将心理训练、道德调治与道德践行紧密结合,从另一个角度发展了生德相养、性命双修、养德修心的整体养生理论,王重阳在《玉花社疏》中就曾强调“真功”与“真行”的结合,他所说的“真功”,指的是澄心定意、致虚守静等心理调控能力的修炼;而所谓“真行”,则指积德修善、“济贫拔苦”等道德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以丘处机、尹志??为首的龙门派进而从儒家的思想中吸收营养,明确地从修心与积德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心性修炼,向道徒提出了内外双修的要求:“外修德行,内固精神,内外功深”,才能够提高生命的素质,延年益寿,“仙阶可进,洞天可游”。   道学以上看法正确地揭示了人的道德状况与健康、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制约关系,内分泌则直接制约肉体的健康状况,与人为善,心地坦荡,淡泊名利之人,才会拥有内心喜悦、自我肯定与满足的健康心态。这对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是非常有益的。      二、俭啬寡欲,适情辞余      道教继承了老庄“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等思想,将俭啬寡欲奉为生活信条和修炼的基本需要。抱朴子葛洪指出,恬淡寡欲是颐养心神的重要途径:“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相反,放纵奢欲,“心受制于奢玩,情浊乱于波荡”,就会令“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从而危害身形,“煎熬形气,刻削天和”。后世的内丹家进一步将恬淡寡欲作为心性修炼和得道成仙的法门,唐代高道吴筠告诫人们:“欲不可纵,纵之必亡;神不可辱,辱之必伤。伤者无返期,朽者无生理。但能止嗜欲,戒荒淫,则百骸理,则万化安。”不少道教徒将“守简“、“守易”作为养生之要义。所谓“守简”、“守易”,就是倡导去除奢华,过简单生活。《七部名数要语》说:“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告诫人们节制声色滋味等享乐欲望乃是“贵生之术”,这与当代世界范围内崇尚简单生活的保健潮流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日益认识到,沉溺于感官享乐和豪华奢侈的生活不仅有害于躯体的健康,引起生理器质方面病变,而且还会因为贪得无厌的物质欲求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心逐于外,与自身内在的精神生命日益疏离,引起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疾病。反观现实生活中那些因纵欲挥霍所引发的病痛,道教以上告诫不是越发凸显出警示意义吗?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不是一味地强制压抑物质欲望和感官欲望,而是以长生不死这一终极价值目标来化解世俗的物欲,劝导修道者不与俗争:“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常清静为务……人身气亦布至。”(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作者告诫人们,贪图功名利禄乃养生之大害。少私寡欲,在物质利益面前后退一些,不与俗人相争,将有益于延年益寿。这种价值导向将人们从对于有限的物质性目标的争夺转向健康长寿这一具有无限广阔空间的开放性目标,从一个更为高远的视角来俯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生百态,从而体悟世俗之争的无意义。这是通过调整价值观念来改变人的需要结构,从追求健康长寿这一长远利益来诱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