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佛教对中国丧葬习俗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佛教对中国丧葬习俗影响

试析佛教对中国丧葬习俗影响   【摘要】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就丧葬风俗来说,可谓是多种多样。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荼毗火葬法”,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丧葬习俗,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关键词】土葬;火葬;灵魂;佛教;道教;烧七      人类之初,与万物同,死后弃尸荒野,回归自然,没有任何葬法可言。灵魂观念开始出现后,人类才开始考虑死后的事情,才开始有埋葬,最初的埋葬只不过是用土或者草略加掩盖而已。随着各族各地灵魂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基于此的葬俗开始变化丰富。   灵魂不灭观念,本来在我国远古时代就已产生,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为死者放置赤铁矿粉末,随葬石珠、骨坠、有孔兽牙等装饰品的葬俗,这些都是灵魂不灭观念的物证。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不少凿有小孔的瓮棺葬,学者认为这些小孔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土葬是我国最古老、最普遍的葬仪形式。已知最早的土葬是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中国古代有女娲持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人们普遍认为人既由土而成,死后还应回到土中去。土葬与农业发展有关,农业地进步及与此相关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意识支撑并推动了土葬的发展,成为汉民族的代表葬法,古代匈奴、突厥、回纥等民族也以土葬为主要葬式。   火葬在我国也已有大约4000~5000年的历史,在甘肃临洮出土的陶器中发现有骨灰,说明火葬在原始社会已经开始了。先秦至汉,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先秦的仪渠、氐羌、北朝时的突厥等,皆实行火葬。有文字记载的火葬最早见之于先秦时期的文献,《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记述。《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   火葬也是古印度四种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鸟葬)之一。梵语名荼毗或?^维,译为焚烧。在古印度并不重视葬事,相传除了佛陀与转轮圣王必须以火葬方式处理之外,其他人皆可用四种葬法中的任何一种。《涅磐经》下记载:“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荼毗后得到三千多颗舍利子,弟子们照佛祖遗训,建造了“塔”,而将这些舍利子安放在塔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佛塔的来源。   我国正统文化对于人死后的“彼岸世界”问题,总体上采取了淡漠、回避的态度。儒家一直是存而不论这个问题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卷六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则曰:“未知生,焉知死”。而在广大的社会底层,鬼神观念与风水阴阳等相揉合,相信死后灵魂的存在,但并没有一个清晰和完整的“死后世界”观念。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彼岸世界”新理念。六道轮回说和因果报应说是实施火葬薄葬的理论依据:人跨越生死在六道之间轮回,生生不息,所以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转换一个过程,因此佛教徒都秉持薄葬意识。因果报应使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重新投生作人,或转生为畜牲,甚至成为饿鬼堕入地狱。对凡夫俗子来讲,想死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活着就得不断行善,死后则必须依靠外部力量,由后人请僧、道,设道场为其超度,洗刷生前的污垢,助其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中国很早即有厚葬习俗,并且十分忌讳损伤遗体,“死后归土”、“无使土亲肤”的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左右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丧葬习俗。因此火葬虽随佛教传入,最初并不盛行,仅有部分外国僧人施行。西晋初年朱士行(汉族最早出家的人,二六?年,魏甘露五年出家)殁于于阗,遗体采取火葬。佛教僧侣死后火葬之俗影响到佛教信徒,使火葬亦随之传布开来,进一步扩大到民间,据有些学者研究,“凡是佛教昌盛的地方大多也是火葬流行的地区”。《南史?林邑传》记:“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唐代敦煌地区由于地处中西文化交通的最前沿,很早便已开始流行火葬。《隋书》中的《赤土传》、《石国传》都有纵火焚尸习俗的记载。至宋,火葬已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江浙、四川等地尤普遍,《宋史?礼志》中曾有记载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专门用来进行火葬。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记载:“渐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亦致焚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可见佛教对民俗影响之大。由于土地被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土地大量集中,广大农民便不断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死后无地以葬,不得不用火葬。特别是瘟疫流行之后死人太多,往往简单火葬一烧了事。辽金元时代火葬更是非常普遍,边区和中原地区火葬已成为一种民风。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京、冀、晋、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尸”之俗。   家族墓地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皆曾下诏或颁布法律禁止火葬,违者治罪。有的朝代专门设立漏泽园、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