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浮梁县碑刻文献主要内容和价值.docVIP

试述浮梁县碑刻文献主要内容和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述浮梁县碑刻文献主要内容和价值

试述浮梁县碑刻文献主要内容和价值   [摘 要]浮梁县为文献之邦,碑刻文献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文献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浮梁县;碑刻文献;内容;学术价值   地处皖、赣两省交界之地的赣东北山区,建县历史逾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较多,散存于城乡各地的碑刻资料也及其丰富。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碑刻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正在受到不断的损毁。因而,开展对包括碑刻在内的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不仅有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抢救文化遗产的意义。   经过几年来的广泛搜集,我们在城乡搜集到反映历史文化信息的各类碑刻106通。这些碑刻资料,内容涉及到宋代以来的历史人物、宗族、民俗、社会与文化,特别是陶瓷生产等各个领域,其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和使用。   一、碑刻资料的时代分布与分析   我们在搜集抄录到的碑刻,截止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06通。这些碑刻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在这些碑刻资料中,时间跨度从宋代从到民国时期。从已经初步整理出来的情况看,明清时期的碑刻资料最多,其中尤以清代居多。   关于碑刻内容和时代的具体统计,我们谨制成下表   通过以上的不完全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宋明时期的人物类碑刻较为丰富,也印证了宋明时期江西(包括浮梁县)在此时期人才发达的历史;宗族类碑刻24通,多为清代碑刻,说明浮梁也和徽州等地,宗族势力较为强盛,清代宗族力量强大和渗入民众生活和管理地方事务。宗教类碑刻从实物说明“浮梁之俗,颇喜浮屠”。大量的陶瓷生产管理类碑刻,更是彰显了地域特色,形成瓷业生产中的“制度文明”。   二、碑刻的主要内容   我们对碑刻收集的范围做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即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碑刻(含摩崖石刻),而匾额、额题等单纯石刻不包括在内。从以上的106通碑刻来看,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粗略概括而言,它大体反映了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一)宗族类碑刻   宗族是传统社会的基础,它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甚至是精神世界。它拥有自己的田地山场等族产,对族内成员进行管理以及掌管祖先的祭祀和坟墓的祭扫。我们在收集的碑刻中,关于宗族运作内容的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宗族在管理基层公共事务与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着其他组织所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浮梁县受徽州文化影响,宗族势力比较强大,江西郑氏宗族的祖训:“宗事于众,无小大俱集庙,从长公议。”庙,就是宗族祠堂,为一族的议事机构。宗族类碑刻遗存较多,如经公桥镇郑氏祖庙修庙碑(5通);瑶里镇詹氏宗祠“奉宪勒石”碑;经公桥镇新源村郑氏宗祠“述祖饰後”碑;兴田乡夏田村汪氏家庙碑刻(2通);经公桥镇爱敬堂“重修爱敬堂序”碑,记载计氏源流;峙滩乡龙源村叶氏宗祠“合族公议”碑;峙滩乡清溪村章氏宗祠“奉金大老爷”碑;勒功乡上八股祠堂碑刻(4通)。   此类碑刻,内容多为介绍宗族源流、管理宗祠、维护族产、规范宗族成员的行为。下面是勒功乡上八股祠堂碑刻“献祀小引”碑:   献祀小引   从来典祀之制者,皆以表水木本源之思,矧吾始祖兵部尚书王公讳璧,功炳唐室,德垂后裔。奠食合享,尤万万不宜缺者。公墓祁西苦竹巷,每逢仲春有祭、冬至有祭,自唐、宋、元、明迄今未之或易也。吾族自前明润三三公登天启贤书领祭以来,虽各祠输有丁田而寥寥无几,依序承办,费廉品俭,仅不失祀而已。乾隆庚辰,祁宗倡首,特建家庙於闪里,隔墓里许,改例春祭祭墓,冬祭祭庙。壹切陈设礼仪较前大丰,几觉极盛之下,难为继矣。故自三十六年辛卯届后罔有敢接,首者率虑此耳。爰是吾祠鸠众会议劝各□有力之家勿吝□费,以荒大典,每名各出田租贰秤,厥成壹会名曰上献,派班管理。岁十一月冬至薄奠於本祠。凡输田亩者,每名勒讳附享,各给后裔胙肉壹 外,此剩余公同封贮或置产或生息,待合族输首管祀之年以助本祠公费。今计在会七十五名矣。恐历久无凭,聊叙颠末及土名租数,概行勒石以垂不朽,或於木本水源之思,少补万一云尔,是为序。   皇清乾隆四十一年季夏月倡首孙光泽、化行、世兴谨识   此外,礼芳闾门门内过道左侧墙面上镶有告示牌一块,铭文为“门间屋内乃村内出入要道,务宜洁净以壮观瞻”等,署有“道光九年(1829年)七月上流缘善殃众立款”。该门间对研究明清两代乡村间门建筑群组合法则,以及间门建筑管理制度,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   “冯叔礼公山场碑”,立于乾隆二十年,“祖居休邑冯村,于季唐、宋宣和年间迁浮梁玉岭兴义都居住。历管等处山场为业。恐人心不古,合族商议,勒石标明。日后倘有秩下子孙私行出租,出卖山场,祠内查出定即究治”。“庙外会面山请业告示”碑也是此类碑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