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麝香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针灸推拿学专业论文.docxVIP

电针配合麝香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针灸推拿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针配合麝香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针灸推拿学专业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缩略词表 英文缩略语 序号缩写英文中文 1 AR Aldose reductase醛糖还原酶2AGEs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prod糖基化终产物uts3BSBloodsuga血糖4DMDiabetic mellitus糖尿病5DP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hathy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6HbAiCGlycosylated hemoglobin糖基化血红蛋白7MCVMotory conduction velocitie运动神经传导速度8NADPYDihydronicotinamideadenine din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Udeotide phosphate苷酸磷酸9NCVNerve conductive Velocity神经传导速度10NTsNucoeus tractus solitariis神经营养因子11PGI2Prostaglandin I2前列环素12SCV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ie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3SDSorbitol dehydrogenase山梨醇脱氢酶14SODSuperoxide 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 - 49 - 声 明 硕士学位论文:《电针配合麝香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 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成果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 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 中医药大学同意。 硕士生签名: 导师签名: -  PAGE 48 - 前 言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主要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 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据统计,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变的发生率高达 60%~90%[1]。据 WTO1997 年报告,1995 年全世界有糖尿病者 1.25 亿,预测至 2025 年可能增至 3 亿。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患病率尤高, 糖尿病所致的死亡,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而居第三位。在我国,1979 年全国 14 省市糖尿病普查结果表明,当时全国患病率为 0.67%。1994 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 作组对全国 19 省市 25 岁∽64 岁的 22 万人群的横向普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 率为 2. 51%,糖耐量减低患病率为 3. 2%。1996 年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 3. 21%,糖耐量减低患病率为 4. 81%,呈急剧增高的势头[ 2]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 率急剧增加。糖尿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相当多的国家中,对于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经提到卫生健康部门或其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上 来。因此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已成为医药界关注的热 点之一。 《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贝政平主编)里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分为四类:1. 高血糖性神经病变。2. 对称性多神经病变:①感觉/ 自主性多神经病变; ②急性疼 痛性神经病变。3. 局灶及多灶性神经病变:①颅脑神经病变; ②胸腹神经病变; ③. 局灶性肢体神经病变; ④糖尿病性肌萎缩。4. 混合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双侧对称性 多神经病变,以四肢末端感觉障碍为主,下肢多于上肢,主要临床表现是对称性 的疼痛和感觉异常。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主要认为与代谢紊 乱、微循环病变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有不少学者进一步认识到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因素等在其中的作用[5]。总之,引起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原因属多 因素的,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待深入探讨。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进 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病理生理学,神经影象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但临床研究一直无大的突破,对该病缺乏根治和预防的手段,治疗主要包括 控制血糖、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等,这些药物仅能起对 症治疗作用,对病情严重者,疗效并不理想。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 耗,燥热偏盛。肾阴亏虚为主,肺胃燥热为标。病久则阴损气耗阳伤而致气阴两 伤,阴阳俱虚,脉络瘀阻,筋脉受损,渐至出现一系列合并症。气阴两伤,脉络 瘀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本病机。消渴病日久,阴津亏耗无以载气,燥热 亢盛,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伤,气虚无以推动,则血液运行受阻,阴虚则络脉失 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