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社会底层诗歌艺术价值及其意象.docVIP

试论当代社会底层诗歌艺术价值及其意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当代社会底层诗歌艺术价值及其意象

试论当代社会底层诗歌艺术价值及其意象   [摘 要] 中国诗歌已形成了关注苍生、反映黎民疾苦的传统。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抒写“社会底层”劳苦群体真实情感和悲凉意境的“怨诗”不乏其例。当代诗歌洞穿底层生活表层的哲思性创意有了新的突破;从火热的底层生活语境中提炼出来的活泼晓畅而含蓄凝重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对于“底层”体验诗歌而言,应该坚持“目光向下”与“诗心向上”并重,服膺于诗人内心的真实、个我的品吟与言说,才是更应该操守的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的品格。   [关键词] 社会底层 “怨诗” 哲思性创意 底层生活语境提炼      一、传统――关注苍生、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疾苦的喟叹   自孔子在总结《诗经》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的“兴、观、群、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功能说以来,“诗可以怨”逐步形成关注苍生、反映黎民疾苦的传统。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抒写底层劳苦群体幽怨愤懑之情和悲凉境况的所谓“怨诗”在历史长河中独衍一支:《诗经》多为“怨诗”;古诗中比较出名的诗篇有白居易的《杜陵叟》、《卖炭翁》,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现代诗歌中也有一些反映“社会底层”生活情感的优秀诗歌,比如穆旦的《赞美》《更夫》、《一个老木匠》,刘半农的《人力车夫》,刘大白的《卖布谣》,艾青的《手推车》、《乞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老马》、《难民》等等,都是传承“怨诗”传统的千古绝唱。   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大面积“个性化”的近乎自恋式的诗歌写作的洗礼,诗歌似乎与日常社会彼此放逐,甚至被人指责为毫无节制的情绪排泄物、自产自销的精神慰藉品,或者成为书桌上纯粹的“语言的工艺品”。   不过近几年来,一些诗人开始从“自说自话”式的叙述模式里抬起头来,关注、聚焦社会底层小人物。比如杨邪的《悼诗――献给名叫洁白的姐姐》,通过底层服务行业“姐姐”眼中城乡事物颜色的对比和反差,以“姐姐,你的名字叫洁白”为回环句,一咏三叹地抒发了对于在城市化进程中逝去的黑泥般淳朴、早春般清纯美好事物的喟叹和缅怀。林晓波也为地板脏了(因生病不能上班)才会被人偶尔记起的《机关小人物》立传:“小吴是机关聘用的女清洁工/……”。更多的是抒写“打工一族”的艰辛生活:   在异乡,我,一个五金厂的女工   还剩下什么啊!   除了带着自己日益消瘦的影子奔波   我仅仅目睹岁月的鞭子、枕上的憧憬   ――郑小琼《除了》(《诗刊?上半月刊》2005年5月)   鲁文咏《安全帽里的遗言》聚焦于曾在央视“新闻会客厅”专题报道过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矿难职工留在安全帽上的欠款清单(“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   ……而一顶老旧的安全帽一如粗糙的头颅   从数百米深的地下出土。当然并非文物   但那密密麻麻歪歪扭扭的粉笔字一如甲骨   刺痛了我的眼   ……在死亡来临的一刻   你怎么能用欠条给生命留言?!   人欠你的,你欠人的,一目了然   你一生劳顿、奔波为的就是那几个可怜的数字吗   多少悲苦、辛辣隐藏在苍白的数字后面?!……   诗句是否精致暂且不论,诗行间营造的氛围还是撩人肝肠的。这类反映“弱势群体”体验或者直接冠以“打工诗歌”的诗行不在少数。它传承了古代和现代“怨诗”的传统,从当代“社会底层”的生活土壤萌发而出,突破了诗人狭小的个人的情感世界与生活范围,将对社会底层的不公平现象的愤懑和对底层群体的同情通过含蓄、精练、形象的诗歌语言传达出来,具有很强的震憾力。   二、突破――洞穿社会底层生活表层的哲思性创意   有哲思意味的或洞穿底层生活表层的陌生化意象的探索应该是一个突破口:如果一首诗有一到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这首诗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林浩珍以“从乡间移植来的树”为中心意象,来抒发寄居在“他们的城市”里的“外乡人”淡薄的归属感和浓重的不适感漂泊感。再如杨键的《在乡村》里的诗句:   乡村呵,   就像一头驴子,   一根绳子就把它留在了树桩上。   诗人选取北方农村常见的典型动物驴子作为乡村本身的喻体,以表现中国农村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就非常贴切。林雪则从农民工日常生活细节里提炼出《蹲着》(《诗刊?上半月刊》2005年4月号)这一最能概括他们生存状态的动作意象,展开富有张力的言说。汗漫的《早春,为祖父祖母合墓》(《诗刊?下半月刊》2005年5月号)一诗体现的生命自然终结的恬淡和爱的悠长,黄灿然《祖母的墓志铭》对于时代和人生遭际的喟叹等也彰显诗歌的人世关怀和心灵超度功能。死亡是一个极至的意象,面对死亡,再浮躁的世俗的心都会沉静下来,借助这个意象可以从深层的视角有效地展示、剖析底层民众生活真相和精神体验。   从方法上看,应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如改变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