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信号发送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制效果分析.docVIP

逆向选择信号发送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制效果分析.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逆向选择信号发送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制效果分析

逆向选择信号发送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制效果分析   摘要:通过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食品市场逆向选择、绿色认证信号发送机制的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绿色食品认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消费者信念的一致性与信号能真实反应出生产者间禀赋及生产方式的差异,由于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较低、生产者的背德行为以及认证过程的不规范,造成了绿色食品认证信号并未真实反应出产品质量信息且未被消费者充分一致判断,进而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逆向选择;信号发送;绿色食品认证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54-05   Adverse Selection, Signaling and the Effect of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WANG Chang-wei,GU Hai-ying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erse selection and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aspec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sult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 of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policy is decided by the consumers consistency of beliefs and whether signal could reflect the endowment and production style. Since consumers lower cognition to green food, producers moral hazard and the illegal behavior during certification made the signal of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do not reflect the real food quality, and do not be consistent assessed. All these facts affect the effective of the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policy.   Key words: adverse selection; signaling; green food certification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重要议题[1]。由于食品具有信任品的属性[2],其质量信息很难在交易时甚至食用后被充分认知,交易双方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造成了食品市场的效率损失甚至引发安全问题。为了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规制已获得学者的广泛认同[3],其中认证与标识政策便是其一。在农产品领域,我国积极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以有效传递农产品质量信息,保证消费者权益。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532个、绿色食品16748个、有机农产品5598个,新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535个。已通过“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30%以上,认证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30%以上①。仅2011年1~5月,全国就有4894家生产单位的9645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01家企业、1299个产品新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尽管我国农产品认证发展迅速,但由于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农产品认证制度实施效果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置疑,特别是2011年暴发的“绿色猪肉”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农产品认证政策实施效果的广泛思考。   农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源于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重要领域。有些学者基于委托代理模型从有效应对生产者道德风险方面进行了研究,如Andrew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抽验制度对食品生产者的影响[4],Moises等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可追溯性对牛肉饲养者行为的影响[5],Norbert 等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粮食生产者的行为等[6];除此之外,对信号发送与标识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如Richard Pearce从社会责任视角论述了标识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意义[7];Go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