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会艺术近代天津美国电影批评模式演进.docVIP

道德社会艺术近代天津美国电影批评模式演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社会艺术近代天津美国电影批评模式演进

道德社会艺术近代天津美国电影批评模式演进   摘要: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影业发达,电影批评逐渐在天津盛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电影自然成批评焦点。与上海不同,天津美国电影批评展现出由道德批评向社会批评,再向艺术批评的变迁历程。这与近代天津自身历史发展进程及社会文化特征相适应。   关键词:近代天津;美国电影;电影批评   史学家汪朝光曾指出,中国的美国电影批评,20世纪30年代以前主要体现为道德抨击,以后彰显为政治批判。无论何种模式,二十年代以后“美国电影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中国影评中”,并且这两种批评都呈现“泛政治化”趋向。“在这样的趋向主导下,对美国电影的商业效应与艺术优劣的分析研究退居了次要地位。”近来相关研究大体不离这一判断。然则学者所据资料多源自上海一域,它们或可代表早期电影批评的中心和主流,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复杂多样,不同地域受电影影响程度亦有差异,中心和主流以外人们的认知也往往另有一番景象。本文对近代天津美国电影批评模式的演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的批评风格及其成因,呈现近代国人对于美国电影认知的复杂性、多样性。   一、聚合新旧之梦的幻灭:20年代前后的道德批评   当下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天津不太受重视。然则,天津虽非近代中国电影工业重镇,从20世纪20年代起却是华北首屈一指的电影市场。随着对城市影响的深入,电影批评亦在津门盛行。作为市场执牛耳者,美国电影自然成为批评焦点。   电影史家李道新指出,中国电影批评二十年代以前处“潜隐”状态。此前的观感文字,多是“对电影的‘奇观’化外表进行仰视式的、印象式的描述和赞扬”。二十年代以前,天津电影评论也基本属于“印象式”描述。如1903年7月2日《大公报》刊载的《再纪活动影戏》一文写道:“此次电光影戏观者皆叹为得曾未有,其间如火车到站图,行客来往纷杂,或上车,或下车,或由车上往车下运物,其步履、其动作一如真人……因叹西人于游戏之事皆能出奇入妙,想入非非,其他政治工商诸大商更不待言。”不过,这种“印象式”描述“还不能称为电影批评”,它们连对“电影科技特性或艺术特性的朴素认识以及一般性评判”都未达到。它们的出现既与中国传统批评思维有关,“更与电影文化水平偏低”紧密联系。   尽管如此,电影在传播上的特殊效果,也很快使天津知识界注意到其在灌输现代知识、辅助民众启蒙当中的作用。1909年,一位叫耐久的论者在《大公报》上坦言,他总劝人看电影,“看电影不仅可以开心解闷,又可以开阔眼界、长学问。”相似的见解在《大公报》中常能见到,如同年2月5日及8月2日该报“白话”专栏中的《看电影大有益处》、《照妖镜》等文中。很明显,这是受清季下层民众启蒙运动感召的结果。为了推动启蒙事业,彼时中国知识界正致力于传统戏曲改良,天津《大公报》成为这股思潮的重要舆论阵地,而目光敏锐者已然注意到电影这一新兴媒介。更值得注意是,这些评论中都有明显的道德批评迹象。如耐久强调:“影片上所演的种种故事……全是此劝善惩恶,因果昭彰的事,即是斗笑的片子,里边也含着与人心世道有好些个益处。”可见,早在20世纪初,一些天津知识分子便期望电影能聚合新旧,兼具“开民智”与道德驯化两种功能。而如果说前者是时势使然的话,后者的出现也非偶然,“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   民国时期,电影传播新知、开通民智的功效一直颇受天津知识界推崇。十年代中后期,人们更明确提出“电影是社会教育的利器”之命题,甚至称“以学术上言之,无教育斯无电影;以观感上言之,有电影斯有教育”。二十年代,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更为热烈。许多人直言:“中国的教育幼稚极了,社会道德衰颓不堪,虽然有些教育的机关,但是都带着些贵族的色彩。至于平民,直无受教育的机会,真是痛苦莫诉。”“要补此缺憾,非借电影的力量来提倡不可。”另有论者从读图时代与文字时代的差异,来论述电影的社会教育功效:“昔仲尼谓学诗,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仲尼此方,无非使七十子之徒,多识文字上之物质而已。开映于银幕上之各国风俗习惯及社会制度、文化物产者,实系真迹,又非仅识其名可比。”   然则,二十年代前后,当人们对电影的社会教育功效寄望不断高涨时,失望情绪也在滋长。其直接原因是此前外国纪实或故事短片所塑造的道德模范假象,被新的电影文化击碎。一战后,美国电影开始确立在世界电影市场的霸权地位,天津作为华北重要商埠,自是其在华主要倾销市场之一。二十年代前后,美国输华电影以侦探、爱情、滑稽等类型的长故事片为主。1920年,三种类型影片约占美国电影总产量的73.18%。这些影片确实给普通观众带来无限乐趣,但其中裹携的“邪恶”、“色情”、“辱华”情节,却让知识分子感到难以忍受,它们聚合新知识与旧道德的梦想也濒于破灭。“电影而良,则所受者为良教育,电影不良,则受者为不良教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