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情境模式与茨威格价值判断迷误.docVIP

道德行为情境模式与茨威格价值判断迷误.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行为情境模式与茨威格价值判断迷误

道德行为情境模式与茨威格价值判断迷误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茨威格的三篇小说反映出作家本人由于不了解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导致他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陷入迷误,并且对笔下那些在本能的情欲冲动支配下产生“出轨”45-~s的女性表现出太多的同情和赞赏。当代中国社会和女性文学中存在着类似不良倾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道德行为;情境模式;价值判断;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7)04-0047-D5      茨威格是公认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茨威格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忠实信奉者,他的许多著名小说精确地描绘了女性在本能的情欲冲动支配下所产生的“出轨”行为和心理活动,其详尽而真实的程度宛如弗洛伊德的医案,茨威格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令人惊叹。但是,茨威格对这些女性的“出轨”行为表现出太多的同情和谅解,甚至认为值得赞赏和崇敬。这表明茨威格还不了解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而且在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上陷入迷误。这种价值判断的迷误有久远的传统,在现今社会上仍有普遍的影响,因而有深入辨析之必要。本文评述的重点是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热带癫狂症患者》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三篇小说。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写的是“我”在旅游度假期间亲历亲闻的风流故事。工厂主夫人、年轻的亨丽哀太太一向秀丽纤弱,声誉清白,偶然遇上了一位风流年少的美男子,竟然就“一夜之间变了心,撇下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孩子,跟一个素不相识的登徒子远走天涯”。在小说中,亨丽哀太太的故事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引出了女主人公英国贵族c太太亲口讲述的自己当年“私奔未遂”的一段往事。   这两个惊人相似的故事精确而形象地演绎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两个平日里一向品德高尚的女性,在突然爆发的原始情欲的支配下,竟会肆无忌惮地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来。茨威格在小说中对整个事件的过程、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可信,令人叹服,但是他对这类事件的评价却令人无法认同。茨威格假借小说中的“我”之口,反复表达对这两个女人的看法。“一个女人一生中确有许多时刻,会使她屈服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之下,不但违背本来的心意,又不知其所以然”;“一个女人会完全无辜地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冒险……做出一个小时前还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做出,也无法负责的事情来”。“我”还明确地表示,对这类女人“过去的(通奸与私奔)行为只当并无其事”,“到现在还对她怀有同样的敬意”。茨威格的这种看法实在令人难以赞同。这两个女人的行为尽管是她们始料未及,但确实是她们自己亲身所为,即便是被强烈的情欲所驱使,这情欲也正是她们自身的情欲(用弗洛伊德的术语表达,即“本我”),怎么会是“违背本来的心意”?还说她自己“无法负责”,那该由谁负责?或者说,这两个女人的行为当真可以“只当并无其事”,与她们自身的道德品质无关?显然茨威格的价值判断存在很大的迷误,这表明他对人的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缺乏了解。   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少数圣贤能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之外,一般人的道德行为并非只有一种状态,而往往因情境而异。例如,在某种情境中说真话,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则可能说假话。但是,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在同类情境中,他们的行为方式大体相同。所谓道德行为的情境模式,就是指一个人在某种道德情境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道德行为的情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态情境,一类是特殊情境。所谓特殊,是指这种情境中某些因素有异于常态,例如“私密性”(不为人知)和诱惑的强度超常。一个人在常态情境和特殊情境中的道德行为常常有很大的差异,因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与道德水平,应当对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加以综合考察,不能取其一面而不及其余。   小说中英国贵族c太太的身上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在度假期间的各种公众场合,c太太娴静高雅,受人尊敬,这是c太太在常态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和道德面貌。然而在那“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c太太则完全置身于另一种情境。百无聊赖的c太太在赌场遇见了一位青年赌客,那是一个美貌绝伦的男青年,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大诱惑一下子激起了她的情欲,她“心荡意迷”,“痴痴发怔”,当这个青年赌徒输得精光离开赌场之后,c太太紧随其后,及时阻止了他的自杀冲动,并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下等旅馆里与之春风一度。第二天早晨醒来,身为贵妇的c太太面对眼前的一切,羞愧至极,恨不能立即死去。这表明c太太刹那间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她“立刻意识到自己只有一条路,趁他未醒赶快逃走。及时地拯救自己,赶快,赶快走掉。”然而这时c太太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她看到的是:“这个年轻、柔媚而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