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中蕹菜和胡豆命名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方言中蕹菜和胡豆命名研究

重庆方言中蕹菜和胡豆命名研究   摘 要: 重庆方言中的蕹菜和胡豆两种蔬菜在重庆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且历史悠久,在重庆地方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这两种蔬菜在渝种植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汉代,最晚也是清朝。蕹菜因藏在?Y中得名,胡豆因来自西域胡国得名,这两种蔬菜的命名理据都与来源方式或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重庆方言 蕹菜 胡豆 命名   一、引言   地方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记载了丰富的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物产风俗等资料,是我们研究地方文化的一大宝库。重庆地方志详细记载了重庆地区的山川河流、风景名胜、物产风俗等众多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学价值,因为地方志中的大多数记述,特别是关于物产风俗的记述均采用重庆方言写成,而且这些方言词大多仍在使用,对于这些方言词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增强对重庆方言及其词造词特点的认识。   蕹菜、胡豆是重庆方言中两个很常用的蔬菜名词,它们在重庆历史各个地区地方志中有着丰富的记载,然而却很少有人将研究目光投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名词上,它们在地方志记载中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们的命名理据又是怎样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志为引子,试图理清重庆方言中这两个蔬菜名的历史、来源及命名理据。   二、蕹菜的研究   重庆方言中的蕹菜、藤藤菜,即普通话中的空心菜,学名Ipmoea aquatic,科别旋花科,别名还有竹叶菜、通菜。我国古书《南方草木状》称蕹菜为“奇蔬”。蕹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中空,叶长心脏形、叶柄长,夏秋开花,花白或淡紫色,形如喇叭,结蒴果,卵形。嫩梢可供食用[1]。蕹菜,原产地应是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也有人说原产中国。由于迟至明清以后的诗词才有引述,属外国引进的可能性较大。在明清时期的诗词中可见许多描绘蕹菜生长状态的句子,如(明)金堡(澹归法师)词《满江红?无豆》:“蕹菜老,穷充措。秋茄小,承光顾。”明屈大均诗《买陂塘》:“浮田更种南园蕹,青与翠萍相接。”(清)朱彝尊《光孝寺观贯休画罗汉同陈恭尹赋》诗句“蕹菜春生满池碧”[2]。   空心菜是普通话中的名称,在重庆方言中一般称其为蕹菜,也作?Y菜,在其他方言区有不同的叫法,如武汉地区称竹叶菜,长沙地区称恩(音)菜。   (一)蕹菜的历史   蕹菜是重庆地区种植最广泛的蔬菜之一,因种植方便、产量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重庆地区各时期的地方志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关于蕹菜的记载,《道光江北厅志?食货》载:“?Y菜,出东夷,有水旱两种。”《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物产》载:“蕹菜,通考蕹与壅同,今读如?Y,音讹也,汁可解野葛毒。”《光绪永川县志?物产》载:“蕹菜,即?Y菜,长蔓、中空,似菠菜,开粉白花如牵牛状。可旱可水,食随荤素,如产海外,洋人舶上?Y藏移入中土,故取蕹菜为名,永间种之。”《民国巴县志?卷十九物产》载:“蕹菜,蕹同壅,此菜以壅成,故名,一作蕹菜,御览九百八十引广州记曰:“蕹菜,生水中,可以为菹也。”《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十三土物》载:“藤藤菜,原名蕹菜,茎柔如蔓,中空如竹,又名空心菜。三月栽肥田或土中,蔓引而长,采其嫩尖食之,每节发生繁盛,为食甚便。”   从地方志我们可以了解到蕹菜的特征,比如蕹菜茎蔓较长、中空、呈节状,每节又长出叶子,开粉白色的如牵牛花般的花,一般种植在水田或旱地中,人们一般采其嫩尖食用。另外说明蕹菜的得名之由,我们将会在下节详述。   地方志因记载面广,只涉及蕹菜的某些方面,为了将蕹菜的来历、性状、用途等历史说明得更清楚,我们在此引入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文献证据以了解得更加全面。《齐民要术》作“蕹菜,俗呼作?Y”。“?Y”是一种陶制容器。《本草纲目?菜三?蕹菜》:“蕹与壅同。此菜唯以壅成,故谓之蕹。”[3]壅与蕹字形相近,“壅”作动词时是把土或肥料培在植物根上,与蕹菜的生长环境是一致的。又“蕹菜性宜湿地,畏霜雪,九月藏入土窖中,三四月取出,茎以粪土,即节节升芽,一本可成畦地也。干柔如蔓,中空,叶似菠?,水陆皆可滋生”。(清)汪灏《广群芳谱》云:“蕹宜湿地,畏霜雪,九月藏土窖中,三四月取出壅以粪土节,节生芽,一本可作畦。”蕹菜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从“节节升芽,一本可成畦地”也可以看得出。(晋)张华《博物志》:“魏武帝?n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唐)陈藏器云:“南人先食,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若。取汁滴野葛苗,当时萎死,相杀如此。”[4]以上西晋和唐朝的文献均记载了蕹菜具有攻克野葛毒的作用。   (二)蕹菜的命名理据   人们在给事物命名的时候总是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依据,这就是“命名取象”[5]。对于命名理据的探讨有利于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清楚地把握历史面貌,并且从中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