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急就篇注有关得名之由探讨述评.docVIP

颜师古急就篇注有关得名之由探讨述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颜师古急就篇注有关得名之由探讨述评

颜师古急就篇注有关得名之由探讨述评   摘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急就篇》虽为识字课本,然颜师古注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词语的得名之由作了探讨,其词源研究在词源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就篇》注 词源 词源学史      一      “汉语词源学是一门以探求汉语词的原初造词理据和音义状态为目的的学科。”中国传统语言学中已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词源研究成果。当代汉语词源的研究,既要注重活的语言材料,采用亲属语言、方言的比较来探讨词的语音演变轨迹,以寻求词的原初语音形式,同时也要继承注重汉语汉字特点的传统词源学研究的成果。   传统词源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先秦“名物”问题到《释名》《说文解字》,再到宋代的右文说,清代的因声求义,语言学界的研究可谓多矣。但是,还有不少问题没有涉及到或重视不够。比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期,词源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不绝如缕。虽未有系统的词源学理论出现,但在随文释义的注解、辞书编纂和笔记杂著中,时时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的词源研究思想。《急就篇》虽为识字课本,然颜师古的注释中蕴含了不少词源研究的成分。对其略作整理,可以为词源学史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补充。      二      《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人史游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唐代颜师古为之作注,南宋王应麟又作补注。颜师古注中对许多事物的得名之由作了探讨,对词源有一定的研究,这一方面的内容尚不大为人所注意,我们将分类引述并加以评论。引文据岳麓书社1989年影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个别文字讹误的地方采用了页眉中新增的曾仲珊先生的校语意见,如卷三“织草而为之则日篙,取其圆团(之)[团]然也”(P165)(引文后括注页码)就是采用曾先生的意见将“之”校改成“团”。   颜注对得名之由的探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我们做这样的分类只是为了强调其探源的不同角度;同时因为例子太多,每类只举数例):   (一)从事物的形制(包括事物外部形体)或状态探讨其得名之由。例如:   卷一“急就奇觚与众异”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P32)   卷二“袍襦表里曲领帚”师古注:“著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拥颈也。其状阔大而曲,因以名云。”(P143)   卷三“镜奁疏比各异工”师古注:“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虱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皆因其体而立名也。”(P186―187)按,这里明确指出了“疏比”得名之由在于“体”即“形制”。   卷四“芎翦厚朴桂栝楼”师古注:“厚朴,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凡木皮皆谓之朴,此树皮厚,故以厚朴为名。”(P279)   (二)从来源或相关事物探讨其得名之由。例如:   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师古注:“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日,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云甘豆羹也。”(P133)按,后面一说还兼从味道探源。   卷三“甑裳觑瓯砸盟卢”师古注:“卢,小褒,今之作卢酒者,取名于此。”(P175)按,此处解释了当时“卢酒”一词的得名之由。   卷三“顷町界亩畦埒封”师古注:“周制百步为亩,自汉以来,二百四十步为亩,田边谓之界,田区谓之畦,今之种稻及菜为畦者取名于此。”(P238)按,此处指明了唐代种稻及菜为“畦”者的得名之由。   卷四“疟瘴瘀痛瘼温病”师古注:“温病,病于温气者也。”(P269)   (三)从事物的相似物探讨其得名之由。例如:   卷二“燕栗绢绀缙红然”师古注:“蒸栗,黄色,若忝孰之栗也。”(P120)   卷三“盖棘俾倪扼缚棠”师古注:“稼,盖弓之施爪者也。谓之糠者,言若屋之椽棘也。”(P224)   卷四“啬夫假佐扶致牢”师古注:“谓之牢者,言若豢豕之牢,亦取其坚牢也。”(P310)   (四)从事物的功能探讨其得名之由。例如:   卷二“纶组缒绶以高迁”师古注:“缱者,绶之系也。言其迎逆绶也。”(P128)   卷三“棒楹棹褫匕箸簧”师古注:“箸,一名校,所以校食也。”(P172)   卷四“鹰鹞鸨鸹翳雕尾”师古注:“翳谓凡鸟羽之可隐翳者也,舞者所持羽翻以自隐翳,因名为翳云。”(P256)   卷四“远志续断参土瓜”师古注:“远志主益智惠而强志,故以为名。”(P281)   (五)从事物的声音探求其得名之由。例如:   卷四“鹰鹞鸨鸹翳雕尾”师古注:“鸹者鸽也,关西谓之鸹鹿,山东谓之鸹捋,皆象其鸣声也。”(P256)   卷四“鸠鸽鹑端中网死”师古注:“鸽似乳鸠而色青白,其鸣声鸽鸽,因以名云。”(P258)   卷四“鸢鹊鸱枭惊相视”师古注:“鹊者,亦因鸣声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