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PDF

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 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 杨澄宇 内容提要 荒原意识诞生于现代社会,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是特定时间观和破碎空间观统摄下的 静寂,是诗人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叛逆精神的体现。荒原意识是现代诗歌的母题之一。以中国现代诗而 论,需分外注意废墟感与荒原意识的异同。自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来,荒原意识在中国台湾 地区现代主义诗歌中,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大陆的现代主义诗群中得以传承。两岸的侧重点又有区别。 荒原意识的走向有三种:回到历史意识、走入宗教以及语言游戏。这三种走向仅仅是作为诗学的意义而存 在,并非是现实生活的路向。 关键词 荒原意识 废墟意识 现代诗 语言游戏 杨澄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200062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培育出丁香,把记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迟 [1] 钝的根蒂。”自1922年艾略特的《荒原》刊行以来,“荒原”这个意象就反复出现在现代诗歌的世界里, 并飘扬过海,在东方的土地扎根。新月派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对此诗进行了翻译并引进,由此在中 [2] 文诗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何以如此?因为中国一样面临《荒原》中所显露出的现代世界、工业世界 [3] 的某些重要特质。“艾略特对人类、社会、宇宙的深刻认识引起东方诗心的共鸣。”当然,在此之前或之 后,“荒原”并不因这首诗显现或湮没。《荒原》并非孤峰,只不过好像诸多河流汇集于此,形成漩涡,成 了后世对此言说绕不过的关口。更为重要的是,东西方国家有别,中文诗歌世界对这一母题的接纳与 创作饱含自己的特色,需要更为详尽的考察。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青年课题“语文传统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CAA140116)阶 段性成果。 [1]〔英〕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集·诗歌》,汤永宽、裘小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2][3]张新:《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第326页。 · ·2018/5江苏社会科学 216 文学研究 一、荒原意识及其成因 [1] 何谓“荒原意识”?有学者以为,荒原意识是指诗人对现代社会进行整体性的思考与判断 。也有 [2] 学者认为,荒原意识多指涉情欲与死亡这样的现代文学母题 。孙玉石则直截了当指出,荒原意识,是 在艾略特《荒原》的影响下,在一部分现代派诗人中产生的对整体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和对于 [3] 充满极荒谬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批判意识 。确实,艾略特的《荒原》使得荒原意识正式确立,这首长 诗,“实现了荒原意象由自然荒原向精神荒原的转变……以繁殖神与寻找圣杯的意象为基础,以当时 伦敦形形色色的人与景的意象交织其间,构成了以‘荒原’为中心意象的意象体系,在这个意象体系 中,破败、混乱、哀枯、倾塌的荒原意象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使整个作品浸润着无所不在的‘荒原意 [4] [5] 识’。”不限于此诗,荒原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病”。不

文档评论(0)

sunguo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