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2 - 大东流中心小学.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壁之战》教案2 5 ?赤壁之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