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质坚形逸 砚国明珠
【摘 要】太湖县博物馆馆藏一组宋代歙砚,器物精致,器形规整敦实,保存完好。三件歙砚在雕刻工艺、文化内涵、质地用途上完全与徽州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实用性、观赏性及收藏性三者合一的珍贵藏品。
【关键词】太湖 宋代 歙砚
“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这是宋代端明殿学士、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在偶拾一方歙砚后的感叹。古人蔡襄把歙砚比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足见歙砚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内涵。
歙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古歙州,与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山西绛州的澄泥砚齐名。其石质坚韧、纹理细密,具有“呵气可研,发墨如油,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等品质,敲击可闻清越金属声。歙砚雕制始于唐代,在宋时得以空前发展。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可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程度之深。和端砚一样,历朝宦官贵族、文豪墨客竞相求砚,视如珍宝,至今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太湖县博物馆馆藏三件宋代歙砚,石质坚涩,色泽清纯,构思巧妙,器形浑厚敦实,是珍贵的歙砚精品。
宋箕形歙砚(见图1),长14.5厘米,宽9.5厘米,高1.7厘米,重315.0克。砚整体为箕形状,上窄下宽,砚头呈斧钺状,平底,砚堂平坦。青灰色石质,鳅背纹理,砚外形线条流畅圆润。该箕形歙砚是仿照实物形状所造,端庄朴实,无任何雕刻纹饰图案,以实用为主。古代这种箕形砚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晋。北宋书画家米芾的《砚史》这样记载:“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还曰:“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斗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其后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至本朝(宋),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这里所说的凤凰池、箕象为同一形式的砚,这种砚的形式起源于晋朝,经过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发展为“穹高腰瘦、刃阔如斧钺之状”。箕形砚在唐以前大都留有三柱状足,呈三角形。宋初期三足箕形砚仍有制作。后因砚的造型发生改变,三足也随之消失,以砚平底或底部砚边着地。这种变化是宋代制砚人追求歙砚更加平稳实用的需要,也是审美意识发生改变的具体表现。
宋箕形抄手歙砚(见图2),长14.1厘米,上宽7.2厘米,下宽7.8厘米,高2.8厘米,重361.0克。砚略呈长方体状,淌池,池面有一斜坡,砚底从一端镂空,两侧及前端雕边着地,砚堂过半向两侧呈弧状斜至墨池。石质青黑,内闪鳅背纹。砚外形线条圆润流畅,器形典雅,端庄朴实,无雕刻纹饰,简洁秀逸。抄手砚是宋歙砚中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古称手抄砚或插手砚,功能实用性强。制作时将砚的底部掏空,打磨成斜坡式的空间,两侧及前端留有边沿衬底。和箕形砚相比,抄手砚既减轻了自身的重量,更便于手的抽提,灵活实用。宋早期的抄手砚多为梯形,上窄下阔,墨池与砚堂为一体呈斜坡状,砚的四侧边向内收敛,底部抄手的空间与砚堂的斜面坡实质为“内制外同”。其砚堂的形制和砚的外在形状是箕形砚的创新,是具功能性和工艺性的结合,我们称其为宋箕形抄手歙砚。
宋蝉形歙砚(见图3),长13.6厘米,宽8.9厘米,厚2.5厘米,重740.0克。呈长方体状,青黑色歙石,面平,四周及砚心外一周削窄边。正面雕有砚堂与墨池,结合而成一轴对称蝉形图案。两墨池为蝉的“双眼”,圆润的双眼之间雕琢一小而尖的嘴相连。蝉眼后雕一椭圆形的砚堂盖,为蝉的“躯干”。砚堂内底以起伏的波浪纹内向收敛,转瞬向外扩张。蝉形砚砚池较深,石质坚润,砚石纹理依稀闪烁银星纹。砚外观线条规整,简朴大方。蝉形砚是宋歙砚制作过程中的特殊造型。蝉俗名“知了”,是一种昆虫。古雕砚者依蝉的形象,运用夸张、平面变形、取舍等工艺技巧,制作出蝉砚的形式。该蝉形砚取自一方上好的歙石精琢而成,形象逼真,独具匠心。据米芾的《砚史》载:“唐墓中间有得如莲叶,中凹两足,如凤池之制,甚薄,足或如?乙病!笨杉?蝉砚在唐代就有制作,唐时的蝉砚有莲叶等纹饰衬托。宋代蝉砚逐渐无雕刻纹样,只是在规整歙石的正面雕出蝉形的砚堂与墨池。整体图案看则为虚,用则为实,虚实结合,蝉形砚是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完美工艺品。此砚原名为“宋长方形如意池活心歙砚”,笔者认为欠妥,单就文物的局部定义,缺乏对器物的整体认知性,不能全面承载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价值。将“如意池”和镂空的“活心”合二为一,就如一只“蝉”的平面图像,形式上更加贴切、真实。就此而言,以“蝉形砚”相称比“如意池活心歙砚”的称谓更加具有包容性。
古代,砚不仅是文房四宝之一,也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的珍爱之物,因此,制砚者对砚的材质、造型、工艺等要求甚高。对上述馆藏三件歙砚精品,笔者有以下三点思索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