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法治与德治结合看与谐社会构建
从法治与德治结合看与谐社会构建
关键词:法治;德治;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摘要: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方面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向略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而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治国安邦”之学应该是最受尊崇的学术,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学问。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对于其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为我国传统治国方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在治国方略上有儒家和法家两派。德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指导原则;而法治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从《尚书》)中可知尧、舜、禹就是以德治天下的典范,但作为比较系统的德治思想则最早源于西周,周灭商以后,西周面对夏商灭亡的严酷现实,便在继续宣扬“天命”的同时,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刑”的思想。周公的“德政”要求统治者勤于政事,力戒荒淫;恩惠于民,不过度压榨;宽以待民,正确对待民怨;选有德者当权,以勤政、惠民、裕民。这便是在早期形成的“德治”思想的基本轮廓。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趋于成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即执政者治理国家只有实行德政、德治,才能像北极星与群星的关系一样,群星拱卫着环绕它旋转,从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孔子明确地把德治放在第一位,把法(刑)治放在第二位。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意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种强制手段来治理国家,只能使人民暂时免于犯罪,却不能使人民感到犯罪可耻,只有以礼德为治,才能使人民有羞耻之心,而从内心归服。孔子这种强调道德教化,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德主刑辅”思想,被后来的孟子、董仲舒等继续发扬光大。但“德主刑辅”的思想更多地讲到了治国中对民众实行德治的重要性,多少存在着轻视法治、否定法治的一面。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期的管仲、子产、邓析: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末期的韩非、李斯。春秋战国末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奴隶和平民的暴动此起彼伏,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也可以说是处于“礼崩乐坏”之际。当时,仅仅依靠“德治”已经很难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法家的代表人物便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法治”的思想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法家认为,“好利而恶害”或者“就利而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人人都好利而恶害,每个人都在追逐名利,所以要使臣民服从君主的统治,法家认为靠怀柔的礼治手段是达不到的,只能重刑,以此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而治民的手段无论是设赏还是立罚,都必须得有一定的标准和根据。于是,制定法,缘法而治是治国之根本。法家主张:以法为本,垂法而治;刑无等级,一断于法;严刑峻法,以刑去刑。比如: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任而国治”;“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司马迁概括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商勒主张轻罪重判、小罪重罚,认为只有通过“重罚”、“严刑”才能达到“去奸”和“民莫敢为非”的目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只用德治或只用法治的王朝,都走向了衰落、灭亡。战国时期的鲁国纯用“德治”,很快被吞并;秦国“专任刑罚”。则二世而亡。所以,荀子主张:对社会、国家的治理要“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即提出了礼、法并重的思想。道理很简单,没有以“法治”为手段的“德治”,往往会流于形式,不能产生实质的效用;而没有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则往往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主张“德主刑辅”也好,主张“法任而国治”也好,主张礼、法并重也好,都不应当脱离客观实际的状况,正所谓:乱世用重典、道德重教化。单纯的德治和单纯的法治都不可能成功,在一定时期可能需要以德治为主,在一定时期可能需要以法治为主,有时需要德、法并用,关键在于两者的结合度。由此可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