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和借鉴.docVIP

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和借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和借鉴

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和借鉴   [摘要]近年来国内史前及商周地震考古工作取得系列新发现与新认识,为龙门山地区这个多断裂带和地震多发区的史前地震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基础和参考样本。龙门山地区史前地震考古研究应避免“两张皮”的困境,田野工作与整合研究均需要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机融合。龙门山地区史前先民在定居地点选址方面的科学智慧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龙门山;史前地震考古;基础;方法;借鉴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4-0092-10   地震考古就是指利用考古手段和考古资料研究历史上地震现象,以探寻古代地震规律的学科,是考古学与地震学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地震考古又是古地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   一、龙门山地区史前文化谱系与遗址分布规律   龙门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地区,是一个过渡性的地理单元,其西、其北毗邻川西北山地及高原区,南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东与四川盆地北部连为一体。地理范围主要包括岷江上游的部分地区和涪江上游的大部分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绵阳市的北川县、江油市、安县和市中区,广元市的青川县,以及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的部分地区等。龙门山又是沱江和岷江的分水岭,四川省著名地震带,四川东、西部主要气候界线2--。   龙门山地区还可以划分为几个更小的地理单元:岷江上游干流;杂谷脑河流域;黑水河流域;涪江上游干流;火溪河流域;湔江流域。本区地貌以山地浅丘为主,山间的河流两岸或两河交汇处有一些发育较好的台地,地势较为平坦。   龙门山地区不仅是地理区划上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文化传播交流中的过渡地带。自古至今,黄河上游与四川盆地、黄河上游与云贵高原乃至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文化及人群的移动及交流互动过程中,龙门山地区―直是重要地带。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龙门山地区史前时代文化遗存大体包括波西下层遗存、营盘山遗存和沙乌都遗存等文化面貌各异的三类遗存(图一),分别代表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延续发展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的波西下层遗存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的典型特征;第二阶段的营盘山遗存与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和以大地湾遗址第四期文化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之间存在较多的共同文化因素,差异也很明显;第三阶段的沙乌都遗存则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面貌相近。这三大阶段遗存目前仅能判别出相对的早晚差异,尚不能确认为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关系,但可以发现从第二至第三阶段,本地土著文化因素呈现不断壮大的趋势,体现了岷江上游地区文化演进的本土化历程。      上述新石器时代遗存包括两种文化谱系:   第一种谱系包括波西下层遗存和营盘山遗存,属于仰韶时代中晚期文化。前者与黄河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存在较多共同之处,距今年代上限约为6000年左右。后者与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第四期遗存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距今年代约为4800--5300年左右。   第二种谱系即沙乌都遗存,属于龙山时代早期文化,距今年代在4800--4500年左右。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第一期遗存以及新近发现的什邡市桂圆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之间有着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同时,与四川盆地东北地区的广元张家坡遗址、邓家坪遗址、巴中月亮岩、通江擂鼓寨遗址、宣汉罗家坝遗址,盆地东部峡江地区的丰都玉溪坪遗址、忠县哨棚嘴遗址、中坝遗址,以及盆地南部新近发现的屏山叫化岩遗址、古蔺野猫洞遗址等,四川盆地周缘诸多龙山时代遗存存在较多相似性,尽管年代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从文化性质来看,应属于同一种文化系统。   依据遗址的地理条件、面积和所发现的遗存品类等特征,可以将龙门山地区的史前时代聚落遗址划分为下三个类型:河谷台地型聚落遗址,地势开阔,面积较大,堆积较厚,地理环境条件优越,以茂县营盘山遗址、下关子遗址和汶川县姜维城遗址为代表;山间坡地型聚落遗址,背山面水,面积略大,堆积厚薄不均,地理环境条件较好,茂县沙乌都遗址、汶川高坎遗址及绵阳边堆山遗址均属于这类遗址,属于一般性的定居生活聚落;洞穴型聚落遗址,面积较小,堆积较薄,地理环境条件较差,不利于长期定居生活,以江油大水洞遗址为代表,属于临时性的小聚落。   龙门山地区的史前遗址以岷江上游分布最为密集,文化内涵的认识也最为清楚,故岷江上游地区为龙门山史前考古研究的重心所在。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迄今在岷江上游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黑水河、杂谷脑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共发现有8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采集点。其分布范围,东至岷江与涪江的分水岭――土门关,西抵大渡河与岷江分界的鹧鸪山,北起岷江源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