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庙学文化现实意义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鹤庆庙学文化现实意义探讨

鹤庆庙学文化现实意义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鹤庆在大理州乃至全省日渐声名鹊起。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稍微了解鹤庆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与   鹤庆的中学教育成果卓著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与小学教育有关,但中学作为冰山显露的一角而首先成为明星)。许多周边地县的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往鹤庆就读,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人将鹤庆的中学教育发展现状,以一个时髦的名词冠之,叫作“教育产业”。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提供给人的思考余地是非常大的,思考路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都了解一个基本常识:教育是一个最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同样,当下存在于教育中的弊病也不会马上报应,而是呈一个较长周期性的因果报应。那么,我们要追问的就是:鹤庆的教育成果背后有着怎样的渊源,它与鹤庆的教育传统有着怎样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我们再从大背景下来看当今的教育,就不难理解鹤庆教育成为热点的原因了。因为中国教育已经出现危机,已经很难从考试到考试的恶性循环和僵死的体制中摆脱出来了。全社会都知道,教育下一代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但又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家长、学生别无选择。家长们,学生们都知道,去哪里就读都差别不大。不惜花重金选择考试优秀率高的学校是一条重要标准。但另一条让家长更看重的标准就是:选择学习环境好的学校。许多家长都认为,鹤庆是最适宜学子求学的地方。就因为鹤庆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二、鹤庆的良好教育环境与优秀传统有关      鹤庆有着非常悠久的重视教育传统。早在元代,鹤庆府治东南二里始设学庙,并有学生就读其间。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提),知府高仲搬迁元朝所设学庙于府治南。明正德十一年,副使朱衮将元化寺增辟为学庙。在府治东南还有宝山书院和龙溪书院。这一时期,县境多数寺庙兼作学舍。明清时期在各乡、镇设立社学34所。清康熙年代增设了区学12所。除学庙、书院、社学、区学、义学外,尚有大量私塾。有塾师自己设馆的;由有钱人家聘请塾师,在家设馆的;由士绅出面,举荐塾师,在宗祠或文昌宫办学。学习方法注重背诵、书法和写作。私塾学生考取童生后,可入书院升造。兴学历经元代至清代500多年,在境内设学之广这在滇西地区亦属罕见。真可以说,鹤庆是长期蕴养的文礼之邦。深厚的教育传统一旦形成,它就会深入人心。即使被历史原因所阻断,一经遇上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优秀的传统就会发芽,开花,并且要比少有传统和渊源的地方来得快。刚恢复高考不久,在大中专毕业生包干分配的时代,鹤庆就显示了它自身的优势。那几年,鹤庆就吸纳不完自己的毕业生,有许多毕业生被定向到其它各县。近年来,鹤庆的中学教育成果丰硕。但如果我们深入鹤庆的名牌学校考察,与其它考绩优秀的城市学校相比,鹤庆学校自身的特色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有这样一些方面:注重书本传授,注重应考训练,但没有丢弃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与养成;注重严抓校风校纪,同时也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将校园环境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融为一体来抓。不能否认,这些特色的形成都与鹤庆的历史渊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不陷于细致的教育问题探讨,主要想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鹤庆教育现象作为文化生活中的特色问题来作一次探讨。如果我们排除鹤庆的学校与其它高升学率学校相同的因素,就会发现,鹤庆的特色正在于它的传统部分。而这一点,在当下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反而突显了出来,成为鹤庆的一大亮点。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是对现代教育病的一种缓解和弥补。正在为教育焦虑的芸芸家长和学生,当然就心向往之。   如果把鹤庆现存的古学庙,古书院和具有白族特色的古院落中的私塾文化印迹连起来看,是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遗产。尤其现存于鹤庆一中的孔庙大成殿,有着独特的内涵。近年来,鹤庆本地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努力,被占的土地已经有部分收回,恢复性的重建工作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并赢得支持。鹤庆文庙是鹤庆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明成化进士张志淳《鹤庆府学庙记》载,“郡学庙创自国初”,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二月毁于兵灾。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改玄化寺基地,开始大规模修整文庙。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秋,迁大成殿,建棂星门、戟门,修建“兴贡”、“育人”二坊,建泮池。由戟门进去数十米为大成殿,有两庑,殿后建明伦堂、仪门、尊经阁。阁后开辟了采芹亭,亭旁垒石山,山植松柏,建拟杏台,辟有莲池,设训导室、教授室等。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75年)进一步修整的文庙,由名宦祠、乡贤祠、东古庑、大成门、先师庙、崇圣祠等组成。建筑规模宏伟壮观,是当时文人墨客汇集之所。民国时期,为鹤庆中学校址。如此宏大的庙学建筑群可谓独冠滇西。名胜古迹有其独特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寓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将这一精神财富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参照,或者作为当代教育环境的精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