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孔子与韩非子政治哲学思想之异
浅论孔子与韩非子政治哲学思想之异
摘要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和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对自身哲学的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政治理想。一个强调“仁”、“义”、“礼”,一个追求“法”、“势”、“术”,但都以各自的方式给当时纷乱的社会带来了不同的治国之“术”。
关键词仁 礼 中庸 势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1 韩非子和孔子构建思想时“自身定位”之异
虽然孔子和韩非子思想之异,首先是在于他们在确立自己思想时对自身定位,或者说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定位”不代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定位,只是确立他们政治思想的角度这个意义上的“定位”。
孔子是把自身置于百姓当中,然后告知百姓应该如何在乱世和有道之时安身立命,从百姓的角度,对君王提出要求,以使国家得治、百姓得到恩泽。在文本中有体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篇》)这是孔子从他的阶层提出,对一个君子或者想要达到一定境界的百姓的要求。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篇》),这是从百姓的角度对君王提出的要求,因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对象不会是百姓自身。进而,孔子也时刻把自己定位在君之下对之毕恭毕敬:“君召使摈,色勃如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论语?乡党篇》)。文章中有诸多例证,表明孔子是站在他的阶层的立场思考问题,因而对君王的要求也是道德方面的、最终有利于百姓的东西,而在其思想中没有从君王自身的利益和自然欲望考虑。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没把自己完全等同于普通百姓,他对自己定的稍微高一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体现了孔子对普通百姓和自己之间的划分。他对自身还有一种超越的使命意识,“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点其实隐含着一点矛盾,在文章的最后将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而韩非子则是理性地完全将自己定位为为君王真正出谋划策的人,他的考虑完全是从君王利益、也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排除个人欲望等感情因素。他告诉君王,百姓和臣都是他需要堤防的,“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失。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韩非子?难二》)、“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韩非子?显学》),而君王必须“上固闭内牖,从室视庭”。韩非子甚至没有顾及到自己也将是这种法度的针对者,他抛出一切感性的因素,完全从君王的角度思量他的哲学。
这是孔子韩非子思考视角完全不同的一个原因。
2 基本哲学概念的比较分析:“仁”、“义”、“礼”和“法”、“势”、“术”
孔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义”、“礼”,还有“中庸”,这几个概念是紧密联系的。关于“仁”,孔子认为:“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忠”“恕”近于“仁”,“中庸”是“仁”之方。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强调泛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篇》)。但是这个爱却是“差等的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在“仁”的修行中,“忠”“恕”尤为重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仁”就是自己站得住,也要别人站得住,自己“达”,也要别人“达”,是推己及人。既然是推己及人,那么这个始端还是自己,所以这也契合孔子从自身开始着手考虑的视角。
关于“中庸”,孔子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也是和“忠”、“恕”相连的德行,是孔子所谓的“学习”之道。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仁”、“礼”、“忠”、“恕”的学习、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孔子是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所以一切标准是以“自己”为参考系,是活的,而韩非子则不同。孔子的“仁”是一个至高的超越的实质,它不仅贯穿在个体生活和学习的所有言行中,而且还贯穿在治国之道里,是君王也必须实现的东西。君王需要将自我完善和利于百姓联系。支持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而上又具有规则性的至高物。有了它,“道”的实现就有希望,没有它天下就“无道”。而在韩非子哪里,却不是这样。
贯穿在韩非子思想中的,是“法”、“势”、“术”这几个概念。韩非子强调,国家不可无严厉的“法”,没有“法”就要大乱,“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