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农耕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形成和流失规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docx

东北黑土区农耕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形成和流失规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北黑土区农耕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形成和流失规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

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东华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2015 年 1 月 19 日 日期: 2015 年 1 月 19 日 本论文研究得到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水 环境安全战略若干问题研究”(编号:2012Z 资助 摘 要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在国内巨大的粮食 需求压力和农产品创汇利益驱动下,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我 国农业,不仅使有限的水土资源高强度开发,也引发了量大、面广的农业污染(农 业面源污染),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体系中占据 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影响以及人为过度垦殖,该地区已然成为我国四大 水土流失区之一,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耕地被水力侵蚀,从环境角度 讲, 属于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东北黑土区农田环境效 应的这部分的研究大多数分别从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或非点源 污染进行研究。然而东北黑土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形成是降水、灌溉水资源以及 诱发的土壤侵蚀一起携带的面源污染流入地表水环境造成的。水和土是面源污染 物的携带者。并且其污染物的产生本质是与水循环伴生的水沙过程、水化学过程 演变的失衡。水循环中的产流过程伴随着污染物的产生,汇流过程伴随着污染物 的入河。针对东北黑土区农耕地非点源污染形成特点,应将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 染联合起来,并立足于农田水循环关键环节,侧重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流失以及 水土资源所携带的面源污染。 本文以“水循环-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等理论为指导,从水土资源应用过程 中产生的水溶性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的角度,提出包括农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 染内涵、特征、评价方法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以水土流失严重的处于东北 黑土区的润津河流域为研究区,明晰东北黑土区农耕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产生 和流失机理;从地块尺度-流域尺度上评价了东北黑土区农田水土流失面源污染 的产生量及流失量,并进一步提出关键控制阈值。 本文在水土流失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研究理论和技术上实现了创新:1)对于 水土流失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大多数分别从水土流失(水力侵蚀造成的土壤 流失)或农田非点源污染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农田水土资源应用过程 中产生水溶性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的角度,在水循环及面源伴生过程相关理论 的基础上,拓展了水土流失区农田非点源污染的内涵,认为水土流失区农田非点 源污染应该将水土流失和农田非点源污染结合起来研究,并且将传统意义上的水 土流失中的“水”由“降水”拓展为“降水和灌溉”,研究侧重点由“土”延伸为“水”和 “土”。 2)因农田非点源污染在形成上,具有随机性大,模糊性强,分布广泛, 一定的滞后性和潜在性强的特点。农田非点源污染物产污量、入河量的确定方法 1 不明确。并且关于东北黑土区的相关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在东北黑土区采取典型试验区监测-模拟的方法确定了水田和旱地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物产生-入河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控制阈值;另外应用 SWAT 模型模拟评价整个流域农耕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物产生-入河量。3)坡耕地水 土流失或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较多,但水田(灌溉农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或非 点源污染的机理研究鲜见。由于田块平整、长期淹水耕作、灌排和施肥, 水田土 壤因为存在灌排系统,淹水耕作,灌水之前撒施化肥等耕作制度具有明显不同于 旱地土壤的物质迁移方式。本文尝试明晰水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的机理。 在以上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指导下,以东北典型黑土农业区润津河流域为靶 区开展实例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提出农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农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的内涵为在降雨、灌溉和径流的外营力作用下,水 土剥离、迁移,将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农药及其它有机或无机物质等非点 源污染物以溶解态和泥沙颗粒态的形式带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从而形成的水环 境污染。在此基础上认为农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模式可分为灌溉农田(水田) 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模式和雨养农田(旱地)水土流失非点源污染模式,颗粒态 氮磷、溶解态氮磷、沉积物、盐分、农药、重金属可作为其评价指标。农田水土 流失非点源污染的评价方法和关键支撑技术包括野外调查与监测、数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